談學術發表之作者署名與研究貢獻
科學合作成為學術常態,而學術發表呈現研究人員的研究貢獻,促進研究人員的研究評價,因此作者署名成為學術傳播中重要又敏感的一環。本文探究作者署名之前,首先瞭解成為作者的資格為何,進而根據作者研究貢獻來看待作者署名,最後探究研究貢獻與歸屬的演變。
著作權聲明: CC0 Public Domain-可以做商業用途-不要求署名
信任,是科學傳播的基礎。我們應該要相信論文作者的研究成果,也要相信所有作者皆已充份揭露各項資訊。但是近年來,國內外層出不窮的學術倫理案件,讓國人及學術圈意識到不當研究行為其實日漸普遍,這也促使政府補助單位、或期刊出版社、或大專校院等機構開始訂定規範、或發展課程,透過規範、教育、處分等方式,避免研究人員有心或無意地涉及不當的研究行為,損及個人與服務機構的學術聲譽。
一、何謂作者與作者署名
探討作者署名(authorship)及作者貢獻(contributorship),必須先瞭解作者(author)的定義。根據美國非營利組織-科學編輯委員會(Council of Science Editors, CSE)的說法,作者就是對於科學報告具有充份貢獻的人,因此被列於報告的署名之中。而署名的就是要定義出作者和貢獻者是誰,要瞭解哪些人對研究作品(work)做出了充分的貢獻。依其貢獻程度,區分為作者與貢獻者。因此所有署名為作者或誌謝名單的人都應該證明具有資格擔任這個角色,同時必須作品中揭露研究貢獻內容,也就是建立課責制度。
在生醫領域,作者的定義主要參考美國國際醫學雜誌International Committee of Medical Journal Editors( ICMJE)針對醫學期刊論文發表的規範,作者的身份必須是:
- (一)對研究構想或研究設計有實質貢獻的人,或是蒐集資料、分析或解釋數據資料的人;
- (二)論文的起草者,或重要的知識內容修改者;
- (三)定稿、決定最終版論文發表的人;
- (四)同意對整體論文負責,對論文任何部分的準確性和完整性相關的問題,皆能適當地調查和解決的人。
ICMJE認為身為作者必須符合全部四項條件,才符合作者資格,而且每一位作者也應該對於共同合作的作者(co-author),對其研究貢獻的完整度具有信心。完全符合所有條件的作者應獲得研究的credit,然而不完全符合的人則考慮列入誌謝名單(acknowledgement)。另外,符合第一項條件的人,則不能拒絕他們擔任第二項及第三項的工作,必須保障他們成為作者的權利。ICMJE頒布的原則成為國際上普遍依循的標準,即使非醫學領域也會參考。
美國國家衛生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NIH)對於院內研究計畫(Intramural research program)的作者定義為:對於每個人而言,身為作者(authorship)的特權(privilege)應該是基於研究概念化、研究設計、研究執行、或研究詮釋的重要貢獻,以及對於研究文章的起草或實質性審查、修訂,並且願意對研究負責。雖然定義明確,但是作者署名及署名順序的爭議卻屢見不鮮,為此,NIH制定了一個解決作者署名爭議的四階段程序,包括討論(discussion)、調解(mediation)、由同儕審閱(peer review)作出選項,最後若未解決,則交由院內研究副主任或科學主任決定。
上述是傳統由期刊出版商或補助機構對於作者的資格設定。但隨著科學發展的多元與複雜化,科學編輯委員會(The Council of Science Editors, CSE),意識到不同領域對於作者(authorship)的要求是不同的。例如:專業的書寫者、負責撰寫稿件,但並沒有從事研究設計或結果解釋;或者研究空間、部門監督、協助財務支援、獨立分析或提供試劑等研究材料來協助研究等;或者負責撰寫程式語言,若根據ICMJE的定義,這些擁有特定專業的研究人員可能永遠無法成為一名作者,這種制度也會削弱科學事業的發展。
二、研究貢獻與歸屬
是故,有一些人開始主張科學發表應該採用貢獻者列表,而不是採取作者署名或致謝,如此期刊編輯更能夠瞭解每個作者的實際貢獻。目前有一些生醫期刊採用此模式,透過期刊編輯所定義的研究工作分類,包括:獲得研究補助、尋找研究主題、協調或蒐集或分析研究資料、撰寫或修改研究手稿等。另外,作者們在小組內還應該要指定他們的職能角色,例如:主要研究者、共同研究者、統計者、貢獻作者。這一層的揭露有助於提高作者署名的透明度。此模式也符合Jerome Kassirer宣稱的「文章內容的公共責任」(public responsibility for article content )。
由於各界對於研究成果的透明度及可擷取性的興趣日益濃厚,也認為傳統作者署名的慣例似乎逐漸過時。是故,哈佛大學與Wellcome Trust基金會於2012年舉辦研討會議,來自學術界、補助機構、出版社的參與者共同討論探討替代性的貢獻與歸屬模式(contributorship and attribution models)。2014年,加拿大非營利組織(Consortia Advancing Standards in Research Administration Information, CASRAI)發展一套機器可讀的分類系統CRediT (Contributor Roles Taxonomy)推出,包含14種研究貢獻的類型,分述如下:
(一)Conceptualization
將研究發想或概念化,發展最重要的研究目標。
(二)Data curation
資料庋用,包括標註(生產後設資料metadata)、清理、及維護數據資料以用於初始研究及未來再利用。
(三)Formal analysis
應用統計學、數學、電腦科學或其他技術來分析數據。
(四)Funding acquisition
取得研究計畫的財務支持。
(五)Investigation
在實驗或數據蒐集過程中,進行研究與調查的過程。
(六)Methodology
研究方法的發展與設計,或創建模型。
(七)Project administration
負責研究活動規劃與執行的管理與協調責任。
(八)Resources
提供研究材料、試劑、受試者、實驗室樣品、實驗動物、儀器、電腦設備、或其他分析工具。
(九)Software
寫程式、軟體開發、設計電腦軟體、執行電腦程式、支援演算法(algorithms)、現有程式碼測試。
(十)Supervision
對研究活動的規劃和執行進行監督和領導。
(十一)Validation
對於某部份或整體的研究結果、實驗結果等研究產出進行驗證。
(十二)Visualization
準備、創造或發表研究成果,且以視覺化的方式呈現。
(十三)Writing- original draft
初始原稿的撰寫,包含實質翻譯。
(十四)Writing- review & editing
由原本研究團隊進行審查或編輯,特別是批判性評論或修訂。
CRediT解決過去研究貢獻的詞彙沒有標準化、作者各自揭露的結果,迄今已有30家出版社採用,10間資訊整合商採用。採行CRediT的好處可以讓特定專業知識的人卻不負責文章撰寫的人,其專業貢獻能力可以被看見、被評估。
三、解決之道
作者署名是為了彰顯其對於研究成果的貢獻程度,強調科學成果的客觀性與真實性,作者署名的爭議(authorship disputes)在實務上的解決之道,就是研究人員在進行合作研究之初,在研究設計的早期階段,應在符合法律與道德的要求之下,由所有成員共同商定並充分討論,包括作者署名與署名序位、研究分工、發表出版等決定。NIH採取了類似的作法,NIH監察員建議合作者應該事前簽署合作協議,如同婚前協議書(prenuptial),明白確定每個合作夥伴的責任和利益,避免日後的爭議,保障個人研究工作的貢獻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