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生態圈 驗證與商業化怎麼做?
科技部於2018年完成「科技發展策略藍圖(民國108年至111年)」,依循3D1C的脈絡,滾動修正前次「國家科學技術發展計畫」的遠景策略,回應當前重要議題與未來挑戰,藉此作為籌辦2020年第11次「全國科學技術會議」之參考資料。本文透過蒐研世界主要國家的科技政策,藉此分析各國在3D1C中的「驗證」與「商業化」面向之做法,提供我國規劃科技政策之參考。
著作權聲明:CC0 Public Domain-可以做商業用途-不要求署名
一、前言
因應全球科技浪潮,擘劃我國科技政策方略,以完備台灣創新生態圈,此為歷屆「全國科學技術會議」的討論議題之一(科技部,2019a)。當前,智慧資訊技術逐漸成為世界科技主流,例如,物聯網、大數據與人工智慧(AI)等之科學技術,無論是產、學、研界皆投入資源與心力,戮力耕耘。各國政府為了在科技產業上,立基重要地位,以創造國家經濟成長動力,因此在國內學術、產業、以及政府面向,不只是推廣國家科研能量,更要使最先進的技術與新創結晶落實於商業、社會體系、以及自然環境等領域,藉此回應科技發展潮流,同時提升國家人民生活福祉。
近年,我國科技部以3D1C創新生態圈為核心概念,作為規劃我國科技政策之基本架構(科技部,2019b)。其中,包含了:以「探索」為面向,鼓勵各界勇敢探索新知,累積創新能量;以「發展」為面向,發覺具優勢及潛力的領域,布局新興科技;以「驗證」為面向,運用科技解決當前問題與未來挑戰;以「商業化」為面向,滿足社會經濟發展需求。本文以「驗證」與「商業化」作為立論主軸,研析世界主要國家於此二面向的科研政策方針,以作為我國規劃未來科技政策之參考。
二、驗證
新創科技對於國家的企業發展十分重要,嶄新的產品與服務,為企業內部帶來新的價值,外部持續強化其競爭優勢。企業取得新創科技的管道,除了自行研發外,也可以對外尋求資源,採取研發外包的發展策略,例如委託學界提供與開發新技術,這也代表產學合作在科技潮流中的重要性。在以下內容將由政府觀點,蒐研國家科技政策文件,摘錄主要國家推動產學合作之施政方式。
(一)韓國
智慧資訊為世界科學技術主流的當下,韓國政府積極規劃智慧化資訊科學技術由學界進入產業,因此韓國未來創造科學部召集策略委員會,於2016年訂定推動智慧資訊社會中長期綱要計畫(Mid- to Long-Term Master Plan in Preparation for the Intelligent Information Society),並於2017年7月20日發布綱要報告,報告內容致力於智慧化與高知識型附加價值的技術研發,例如應用人工智慧、大數據分析、以及物聯網等技術於生產過程中,不只是提高生產效能,更能夠從中發掘創新的生產模式,以開創更高的經濟效益。
另一方面,韓國政府鼓勵產學合作,同時解決國內大學因就學人數銳減而產生閒置腹地與設施之問題,韓國的教育部(Ministry of Education, MOE)於2019年1月24日公布「大學內產學研合作園區建設事業基本計畫」,該計畫施行期間為2019年至2023年,2019年投入約364萬美元於2所大專院校,將學校內部閒置的空間釋出給企業入駐,供企業成立研發中心,執行產學合作計畫。
(二)日本
日本根據國家科學技術基本法律條文,制定「第五個基本計劃(2016-2020)」,係綜合科學與技術創新的國內未來發展計劃藍圖。在此藍圖依據下,平成30年科技政策白皮書之論述,日本政府積極將國家科學與研究能量落實於人民生活與產業生產之領域,其具體策略方向如下:
1.政府主導學界科研成果進入產業,協助生產方式轉型與發展
透過政府力量協助國內產業與各領域在商業活動、經營模式以及發展步調等方面之轉型,以因應產業需求,制定產業輔導與轉型之執行策略方針,期望相關成果能夠協助產業升級,提高經濟效益。
2.應用新穎科學技術改善人民生活品質與發展創新生產模式
日本政府以2035年Society 5.0的智慧化日本社會為指導方向。藉由物聯網、大數據與人工智慧(AI)等之科學技術,協助日本社會與產業進行整體性的大轉型,相關的領域有:客製化、能源使用、居家生活與健康管理、營建工程規劃與維護、災害預防與管理等。
3.改革日本國立研究開發法人機構之運作,以落實產業科技轉型
為了國家長期科學研究發展,並且活化科研能量於產業運作,於2017年7月4日訂定國立研究開發法人發展願景,期望以科學、文化、技術創新等議題概念,落實於國內產業發展。基於前述之理念,在2018年3月1日舉行科技創新會議,在會議中闡述國立研究開發法人之中期與長期未來發展目標。
(三)新加坡
新加坡在「研究、創新與企業2020計畫」(Research Innovation Enterprise 2020 Plan, RIE2020)中,政府承襲過去之政策方向,持續擴大國外人才進入研究開發之領域,以強化國內科技能量之推廣。相關政策方向如下:
1. 媒合學校畢業生之專業技能與產業技能之連結
政府開設職業訓練課程,充實大學畢業生的專業技能,以滿足產業需求。另一方面,建構人才資源平臺,藉此協助學界中成熟的研發人才能夠投身於產業,並且增加學校畢業生進入產業實習之機會。
2.設立A * STAR獎學金吸引國內外優秀人才
新加坡政府提供A * STAR獎學金機制,支持國內外優秀年輕人才接受良好的博士與碩士教育。並且開放立志於科學與工程方面研究事業的人才申請。
3.支持跨領域的人才培訓計畫
在各學門的研究領域中,政府尋求有互補性質的科學研究,將其中的博士級科研人才組成跨領域的科研計畫,並且導引其研發成果進入產業生產。
(四)美國
在過去,美國製造部門在全球市場中居於領先的地位。然而,隨著世界經濟列強國家於國內推出科技發展與產業轉型政策,根據Maricopa Association of Governments (2017)報告指出,美國政府藉由推廣當前科技能量於生產製程,並且增加人才與產業需求之媒合契機,藉此推動產業科技轉型與發展。為了達到此目標,美國政府於2018年的製造業發展政策提出以下措施:
1.推廣人工智慧、數位化生產、大數據與工業物聯網於生產製程
基於生產部門力求產能改善,生產效能提升,作為創造更高經濟收益之目標。美國政府透過產學合作計畫,協助生產部門之科技轉型,尤其是應用人工智慧、數位化與大數據技術於生產製程中,以優化產品良率與降低生產成本。
2.推廣材料科技於產業應用
為了確保市場的競爭優勢,美國政府主導學界新材料科學研究進入產業化,以輕量化的現代金屬、複合材料、以及其他類型的先進材料之使用,以降低當前科技製造產業生產成本與提高產品價值。
3.促進技術性人才就業機會同時迎合產業人才需求
國家正值產業轉型與技術升級之當下,產業對於技術性人才具有高程度的需求。因此,美國政府針對產業需求,培育相關的技術性人才,強化美國就業中心之作為,強調產業需求,透過培訓、技術資格認證、以及合適人才的就職等措施,不只培育產業需求之技術人才,更能夠精確符合產業人才之需求內容。
(五)歐盟
面對全球市場競爭與天然環境變遷,歐盟委員會為了確保歐洲的全球競爭力,以及維護人民的生活品質,提出Horizon 2020科研計畫,於2014年1月1日起正式啟動,計畫期限至2020年12月31日,其內容有關產學合作之規劃如下:
1.全球卓越科學人才網絡串聯
歐盟委員會在Horizon 2020計畫框架下,分別提出細部的居禮夫人計劃,以及前瞻科技等項目,藉此建立緊密的全球科技人才網絡,共同將科學研發之成果應用於歐洲社會、產業、以及天然環境等領域。
2.應用科研成果提升產業競爭力
針對當前科學研發之趨勢,舉凡資通科技、奈米科技、生物科技、製程改良、材料與太空等領域,於其中發掘科研成果,推廣於歐洲各產業,藉此協助產業科技轉型,提升全球競爭力。
3.跨領域科研技術合作,迎接未來社會挑戰
透過多元化的思維,連結科技、社會、環保與商業服務等範疇,尋求跨領域的合作模式,相關領域包括:客製化醫療保健、永續食品安全、海洋資源、數位安全、智慧化城市、低碳替代能源、能源效益、綠色交通、資源管理及原物料回收、水資源、歐洲危機克服、災後回溯與防衛家園等項目。
三、商業化
科技發展是驅動國家經濟成長的主要因素之一,也扮演著影響國家競爭力的關鍵角色。依據IMD研究2017年全球63個經濟體,其中各個國家的勞動生產力與數位競爭力排名的相關係數達0.72,這顯示一國家的勞動生產力與數位競爭力排名呈現高度相關;也就是說一個國家的勞動生產力愈高,則該國的數位競爭力排名愈趨前。
哈佛大學教授波特(M. Porter)在「國家競爭優勢」一書中談到,如今全球經濟環境競爭,天然資源並非國家經濟優勢的主要條件,新知識的創造與運用更為重要。因此,各國無不將其科研成果商業化,不只為國家帶來經濟發展,也為科技研發帶來資金之需求。
(一)韓國
韓國政府為了促進優秀的新創企業能夠進一步成長,以建構更加完善的國際投資環境,打造良性商業循環生態圈,藉此能夠吸引國際人才、核心新創企業和創投投資者之資源加碼挹注國內投資。其相關政策方向如下:
1.擴大民間資金投資新創商業之管道
引導韓國社會大眾資源進入新創商業發展,透過推廣群眾募資和天使投資之活化,藉此改善支援制度,建構群眾募資指南等基本環境。
2.強化新創商業吸引投資能力
透過吸引國外專業人才之政策,促進國內新創商業圈的國際化與多樣化,為國內新創企業創造進入國際市場之機會,同時吸引國外資源挹注國內新創商業。
3.多元化的新創商業投資者
韓國政府為了扶持國內新創企業之萌芽與成長,除了吸引國內大企業與特定的創投業者挹注之外,同時成立全球型的基金,以募資來自於國外招商機構與大企業之資源。
4.放寬新創商業的投資自主性
放寬投資方法與對象之相關限制,建構以民間和市場為主的投資環境,強化投資專業性等投資管理與支援體系。
5.活化新創企業回收市場
成立新的基金以反映新創企業之間的小規模合併與收購、次級基金等市場需求,並改善合併與收購的交易網、中小企業創業初期專門股市(Korea New Exchange, KONEX)、科斯達克交易所(KOSDAQ)等交易基礎設施。
6.強化再創業政策機制
擴充對於再創業企業之稅制支援,擴大連帶保證免稅範圍,檢討實施扣除制度等。
(二)日本
日本政府積極推動國內外的產、官、學的研究合作計畫,讓科研能量導引入產業需求,創造新商業模式之機會。並且,掌握全球人類需求,在天然災害預防、糧食、能源、以及新科學應用等領域中,尋求新商業模式,相關論述如下:
1.培育年輕科學與知識力人才,媒合產業需求,孕育創新商業模式
日本政府提供企業家培訓課程,協助這些年輕專業人才在市場上創業,以發揮年輕且創新的視野,為日本社會帶來新創的科技能量。另一方面,透過國家資金的援助,導引學術的科研能量促進產業發展,促進科研成果商業化。
2.以國際觀點強化政府、企業以及學術之合作連結
藉由產、官、學的合作,在政府的輔導下,引導學術人才與研發能量應用於產業生產,以投入科學研究解決業界需求。
3.建構國際專利搜尋資料庫,完善智慧財產監管系統
日本政府制定國際標準化戰略,並且實施之,其目的在於促進知識專利產權制度與審查機制之健全性與發展性,以保障國內創新研發之成果。另一方面,建構專利資訊平臺與資料庫,彙整國內外專利訊息,以利快速搜尋世界專利文件。
4.掌握全球需求方向,孕育新領域創新開發
面對全球天然環境、人類社會、以及科學技術領域的變遷,日本積極掌握相關之需求方向,開創新的商業模式,迎合全球人類需要。並且,在海洋與太空領域進行科學、能源、材料等技術開發,以孕育創新的商業模式。
(三)新加坡
為了透過科研能量培育新創產業,新加坡政府的RIE2020計畫有以下重點:
1.協助新創企業擴大生產規模
政府對於初創企業提供股權共同投資基金,支持新創企業在早期階段能夠穩定經營。並且導引國外資金挹注國內潛力新創企業,以孕育新創企業。
2.促進產學合作的凝聚力
新加坡的技術轉移業務擴大至研發與工程教育,以及新創企業孕育,並且以國家層級設立基金以支持之。
(四)歐盟
以歐盟層級的研究計畫,Horizon 2020,其中有關於孕育新創之相關策略如下:
1.培育前瞻科學研發人才
歐洲研究委員會提供世界級的先進研究設施,支助世界各國獨立研究者或其團隊必要的資源與協助,並且強調創新且有前景的科學領域之研究,並且使其科研成果導引入歐洲的產業發展。另一方面,建立研究人員緊密的科研網絡,以凝聚科學創新能量。
2.鼓勵新創企業發展
對於關鍵技術或具有潛力之新創企業,進行策略性投資或補貼,以強化產業創新基礎,並透過新創公司或帶動民間投資的力量,創造更多商機與就業機會。
3.因應永續發展之社會議題
為因應永續及低碳的社會發展所需,透過跨領域學門間的合作,找出突破性的解決辦法,以解決氣候、生態、能源及交通等面向之社會民生課題。
(五)德國
2011年德國漢諾瓦工業博覽會(Hanover Fair)首度出現工業4.0戰略,此思維日後逐漸影響世界科學技術產業之布局;也為全球科研成果商業化的模式,有了新的啟發。
德國是以「工廠設備」切入,將新創科技能量引導入工廠的設備、機具與系統,提高智慧製造能力。依據李傑(2016)整理的德國工業4.0發展路徑,其發展的目的在於:發揮傳統設備設計與製造大國優勢,進一步提升產品市場適應能力與配套服務能力;而且是以注重智慧製造為方向,著重於製造業設備;發展目標,則是為:以網宇實體系統(Cyber-Physical System, CPS)為核心,重點在設備自動化與生產流程管理方面。
四、小結
本文透過國際視角,依據我國推動3D1C創新生態圈於「驗證」與「商業化」之二面向,檢視世界主要國家的相關做法。在驗證方面,各國著重於新創科技之發展,透過國內的學界、產業以及政府相關部門執行跨領域與跨部門的合作,致力於將新創科研技術進行驗證,使其滿足產業與社會所需。而在商業化方面,各國政府掌握與盤點產業與社會需求,將新創科學技術導入產業生產模式,例如智能化的自動化生產系統,提升工廠生產效率;另一方面,積極回應人類生活環境,透過新創科研技術,解決環境保護、能源治理、極端氣候監測以及進行新領域開發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