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婚育群體都關心些什麼?從百大社會課題調查看婚育族群的社會需求

導讀
藉由民眾關注之社會課題調查,可第一手取得國內民眾對於各項社會課題的關注可能傾向。由於當前社會課題的廣度及複雜程度高,科政中心議題開發團隊建構了國內社會課題結構,囊括了334個課題選項,並於2018年10月間啟動了社會課題調查,一窺國內民眾關注的社會課題全貌。本文以該調查結果資訊作為基礎,希冀透過婚育狀況的比較分析,來了解實際婚育族群可能相對較為關注之偏好課題。
文章圖片所有權: https://pse.is/PRAZD ,Created by TheVirtualDenise
著作權聲明: CC0 Public Domain-可以做商業用途-不要求署名

一、前言

國研院科政中心於2018年展開第一期的「我國民眾關注社會課題調查」,透過對整個世代、區域、性別與婚育狀況有初步的分析,本文進一步針對婚育群體探究其相對關注需求。由於國內鮮少針對婚育族群的研究,同時也缺少對單親群體(單身有子女)的討論,過去較為相關的研究就屬衛生福利部在90年與99年分別進行過兩次的單親家庭狀況調查,該調查能提供單親群體所面對的家庭概況,然而距離最近的一次調查時間是在99年,資訊難免較為陳舊。本文是以科政中心於2018年10月25日至11月19日進行的「我國民眾關注社會課題調查」資料為基礎 ,該調查的對象為我國20歲以上民眾,總計有效問卷20,048份。由於調查的個人資料欄位有詢問其婚姻與育兒狀況,因此藉由本次的調查,可提供關於婚育族群的初步觀察,惟更細緻的現象觀察則有賴後續的進階研究。本文是以該調查所囊括的334個課題來辨識潛在偏好與差異 ,而調查課題項目的蒐羅仍有持續精進的空間,這是本文的研究限制。

二、婚育族群樣本結構說明

關於樣本結構的組成,在受訪者婚姻狀況部分,已婚者約占52.9%,單身者則占47.1%;育兒狀況中為有子女者約占50.9%,無子女者則占49.1%。據此將受訪者依婚姻與育兒狀況分為四種組成,各自比例可參見圖1所示,其中以已婚有子女的人數比重最高,約48%;單身有子女的人數最少,約2.9%,受訪人數為573人。

圖1 受訪者婚育狀況分布
資料來源:本研究繪製。

三、婚育族群相對關注之課題傾向

整體受訪者與各婚育群體的前三大課題,整理如圖2。藉由本次調查的資料分析,顯示不同的婚育群體在排名居前的幾項課題是有共通性的。尤其已婚群體的前三大課題與整體前三大均相同,只有排名上略有差異。而單身的兩個群體在前三大課題各有兩個是相同的,惟單身有子女群體普遍關注的第三大課題為「氣候異常造成農業損失與增加用電需求」,在整體是第五名課題;單身無子女群體的第二大課題為「氣候變遷造成水資源短缺與品質下降」,在整體為第四名課題,基本上差異並不大。

圖2 不同婚育群體關注之前三大課題
資料來源:國研院科政中心(2019)。註:上述標註之個別關注度指數,分別可對應至不同群體的個別關注度 。

四、婚育族群的個別關注課題

若鎖定標的族群,探討其相對於非標的族群在課題關注度的差異,將這些差距明顯較大的課題定義為差異課題,如此將可觀察到不同婚育群體的相對關注差異。本文將婚育狀況分為四個群體來看,分別為已婚有子女、已婚無子女、單身有子女及單身無子女等四群,各群體之前五大差異課題 請參見表1。

從整體分析來看,約可發現有子女的群體,包含已婚有子女與單身有子女所關注的課題較貼近與生活安全相關,其中已婚有子女群體相對關注食品、再就業與育兒壓力問題;而單身有子女群體則相對關注公共安全網相關議題,如經濟安全(弱勢者補助、再就業)與人身安全(家暴虐童)等。至於無子女的群體,關注的課題面向則相對多元,就已婚無子女群體而言,由於沒有直接面臨育養下一代的壓力,因此課題自由度較大,其相對關注的課題較偏向是能源、刑責、司法類的公共性課題。至於單身無子女群體,可能由於年輕人比重較高,也尚未面對育兒壓力,因而所關注的課題相對較偏向是價值型課題,例如新聞品質、網路訊息、核能安全、國家認同、性別認同等課題。

針對有子女的兩個群體做進一步討論,以已婚有子女群體而言,不難理解這個群體可能是因為育有子女,使得對「食的安全」這類的課題相對更關注。以食物中毒事件而言,食材的污染源有幾種,除了在生產加工過程中因不潔或保存不當受到的污染,如細菌、病毒、寄生蟲等生物性污染,其他還有如有害金屬、化學肥料、農藥殘留及不當食品添加等化學性污染,以及雜質、食品吸附、吸收外來的放射性物質等物理性污染。其中生物性的污染會引發嘔吐腹瀉,嚴重者更可能危及生命安全,這類食物中毒事件其實時有耳聞。以近幾個月的新聞來講,9月份發生了新北市三所學校的學生食用營養午餐後疑似中毒,通報人數近207人;10月台南某高中也爆發食物中毒,116人腹瀉嘔吐就醫;而12月台北市更發生日籍學生觀光團疑似出現食物中毒症狀,人數也高達72人。這類集體食物中毒事件無法有效杜絕,使得育有小孩的父母格外擔憂孩子的在外飲食。

而此群體有養育子女壓力,相對經濟負擔可能較吃重,因此相對關注的課題也有中高齡就業問題,甚至是育兒壓力。知名親子網站曾初估最基本的育兒費用(MamiBuy,2017),如果小孩從幼兒園、國小、國中、高中至大學階段都讀公立學校,不補習、不上安親班,且孩子物慾不強的前提下,計算出的育兒費用就高達228萬,這尚未包含懷孕時期的相關費用、尿布衣物、玩具禮品、醫藥保險等費用,足可見若以成本概念來看養兒這件事真的不便宜。而育兒壓力除了來自經濟層面外,與小孩的相處也是另一部分的壓力來源,據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引用一份英國的調查,該調查顯示父母因孩子感到有壓力的次數每日至少有6次,每天感到焦慮的時間有近40分鐘,且需要有休息或自己的時間(林芷湲,2019)。而無論是經濟面或精神面的壓力,都可能不利婚姻關係的維持。再者,經濟的壓力也可能讓這個群體有較高的中高齡就業需求,而全職媽媽或爸爸若想重新步入職場時也會面對二度就業問題。

至於單身有子女群體而言,其相對有經濟安全的需求,反映在課題上則有如弱勢者社會補助、中高齡者再就業等課題,還有人身安全需求,如家庭暴力問題,甚至是在回應受災區的生存需求此課題也呈現出相對的關注,這類的課題更趨向是社會安全網的範疇。

若輔以衛福部的99年單親家庭狀況調查結果,該調查顯示單親家庭普遍經濟狀況不佳,即使單親父或母多數都有工作,但收入偏低,高達7成2的家庭平均月收入在3萬元以內,超過7成家庭入不敷出,而獲得政府補助者僅近4成,從這些資訊約可瞭解其對「弱勢者社會補助」的相對關注。再者,單親家庭中三代同住者近半數,有高達99%需負扶養子女責任,也約有3成有扶養照顧父母的責任,可理解其上顧父母、下養子女的經濟壓力更甚於已婚有子女群體,因而對「中高齡者及高齡者的再就業環境建構」相對更為期待。該調查亦顯示出有5成的單親家庭對政府或民間團體可提供支持與協助之福利措施認知不足,並且有3成7甚至表示「完全不知道」,由此可見,為落實政府對單親家庭的照顧,必須重視社福措施的推廣力道與強度。

表1 婚育族群相對關注之社會課題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五、結論

本文從婚育群體關注的課題中進一步去比較個別差異,整體來說,不同群體在前三大關注課題上的差異不大,若進一步分析個別關注的重要課題,則發現婚育條件的差異來自育兒需求。「有子女」群體有共同的關注重點,可以用一個公共安全網的概念涵蓋這些課題,在此廣義的公共安全網概念包含了經濟安全、人身安全、食品安全三個部分。以已婚有子女群體而言,其相對關注食安、再就業與育兒壓力;以單身有子女群體而言,則相對關注弱勢者補助、再就業,以及家暴虐童。

目前政府對於國內生養政策推出了一系列的措施,如少子女化對策計畫等,希冀能降低青年的生育壓力、減輕負擔,但對於弱勢群體(包括單親群體)卻相對較少著墨。依衛福部99年單親家庭狀況調查,顯示單親家庭在經濟上相對弱勢,肩負養育孩子與照顧長輩的壓力相較一般雙親家庭更為嚴峻,而且許多單親的一方並不瞭解政府可能提供的協助,這樣的狀況其實也反映到關注的差異課題上。現階段政府其實已在推動強化社會安全網計畫,並持續追求社會安全網的完善,未來也要讓社福政策及相關資訊都能為民眾所瞭解,將國家社福資源發揮出最大的擴散效益。而整體社會安全網的建立,除了政府在各環節的努力外,也有賴全民的參與,如此才能創造出敢婚、願生與樂養的環境。

註解

註1 我國百大社會課題調查是採配額抽樣法,根據107年8月底內政部人口統計資料,依照性別、年齡、居住縣市等條件進行配置。問卷發放採網路調查,自母體樣本庫中篩選符合受訪條件之樣本發送調查邀請,至於高齡問卷不足額部分則採CLT定點面訪調查(Central Location Test,CLT)。

註2 調查設計採結構式問卷,最終階段是以複選投票方式票選出關注課題,每人計有15票。

註3 由於本次參與票選的課題數計有334題,在每人15票前提下,平均得票率為4.49%,此得票率不容易直接理解,故將得票率進一步標準化。關於「關注度指數」的標準化程序,是以課題平均得票率為基礎,進行標準化的轉換,使之為一平均數值為5,範圍介於1~10分的數值。

註4 即標的群體(如已婚有子女群體)相對於非標的群體(如非已婚有子女群體)的關注度指數差距,依差距大小排序之前五名課題。

優質推薦

【電子書城】我國百大社會課題調查研究

隨著科學技術快速進步,全世界的經濟與社會環境都發生劇烈變遷,國家發展遭遇到多重挑戰,社會課題的深度與廣度已經超越以往。有鑑於當前國內的社會意向調查多僅針對單一或少數特定議題,以致對於整體民眾關注傾向的認知較為有限,為了能更全面地了解我國民眾關注的社會課題範圍,國家實驗研究院科技政策研究與資訊中心(國研院科政中心)廣泛地蒐整民眾可能關心的社會課題並進行內容分析,發現民眾最關心「環境」、「勞動權益與薪資」、「糧食」、「災害」以及「能源」相關的課題。國研院科政中心團隊耗時半年,從智庫研析、業界建言、產學研專家建議、媒體報導以及公共政策網路參與平台等資料來源,蒐整各種民眾可能關心的社會課題,並經內容分析及規格化後,建立了涵蓋14大類-79小類-334項課題的系統化架構。同時為了確認課題結構涵蓋層面的完整性,國研院科政中心召開多次各領域專家會議來加以檢視,整體調查過程採配額抽樣(符合台灣民眾居住縣市、年齡與性別的人口結構),以網路複選投票(每位受訪者有15票)的方式,於2018年10月25日至11月19日間進行調查,從20,048位受訪者中辨識出我國多數民眾的關注焦點。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