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向自駕浪潮、掌握產業商機

導讀
面對全球智慧化的發展趨勢與商機,各國政府陸續制定產業政策以加速自動駕駛技術發展,預估在2030年全球自動駕駛市場規模將達8,000億美元,且至2035年市場規模將翻倍成長。受到自動駕駛驅動的推動,將顛覆整個汽車產業鏈,特別是汽車電子部門將保持高速增長,預計在2020年車身電子、車內娛樂和ADAS市場將達到1,500億美元,可望超越目前體量龐大的智慧手機市場。本文將提供自駕車最新發展趨勢及產業發展現況,並找出自動駕駛技術之核心關鍵產業,預測自動駕駛技術所衍生的產值與衝擊,同時提出相關建議與措施,以供讀者瞭解台灣發展自駕車之產業動態與影響。
文章圖片所有權: https://ppt.cc/f1gC7x ,Created by falco
著作權聲明: CC0 Public Domain-可以做商業用途-不要求署名

一、前言

智慧化技術將翻轉傳統汽車的未來,不僅改變汽車的生產與商業模式,同時也顛覆了產業生態及競爭型態。而科技進步是這波汽車產業變革的主要驅動力量,政府則是最重要的推手,自2018年開始研擬《自動駕駛車輛申請道路測試作業要點》,2019年6月《無人載具科技創新實驗條例》正式施行,同年10月底開放受理無人載具科技創新實驗計畫申請,預期最快在2020年將有第一個沙盒測試計畫開始實行。各部會的政策推動,將加速傳統車廠與科技業者攜手合作,汽車產業鏈的改變將超乎你目前的想像,毫無疑問地,幾個新的兆元產業將被創造出來。

二、洞察自動駕駛的產業趨勢,各國如何因應?

自動駕駛的時代距離我們到底有多遠?根據Google旗下的Waymo CEO John Krafcik說法,「在未來的幾十年內,我們將可以預見自動駕駛技術無法做到無處不在,無人駕駛汽車也存在一些限制,然而,有條件的無人駕駛在技術上辦的到,而且這個過程對產業發展相當具有價值!」事實上,自動駕駛技術已逐漸從2000年到2010年的探索期(Discovery)正式跨越到研發期(Development),預計在2020年之後將正式進入商用期(Deployment)(2020年~2030年)。根據波士頓顧問公司(Boston Consulting Group, BCG)預測,2025年自動駕駛的全球市場產值約達420億美元,而Intel國際研究機構也樂觀預期,在2050年自動駕駛將創造7兆美元的「乘客經濟」商機,未來汽車電子市場規模將超越目前體量龐大的智慧手機市場!

展望全球汽車產業,均朝向自動駕駛汽車的趨勢前進,而各國政府也優先提出交通現代化政策,並採取各項措施去衡量無人駕駛汽車所帶來的衝擊。在政策法規指標上,以歐盟政策規劃最為完善,明確在生命安全、人類尊嚴及資訊保護上設定標準與規範。在技術創新指標上,則以新加坡與挪威的準備度最高,以新加坡為例,建構一個測試小鎮,讓自動駕駛車輛可在特定場域中模擬真實的交通環境,如氣候的轉變、壅擠的交通狀況與信號、公車站及摩天樓等(KPMG, 2019)。相形之下,亞洲國家在自駕車的基礎建設相對完善,然受到消費者對自駕車的接受度與信任度低,以致於自駕車在推動過程相對保守。

三、因應自動駕駛技術發展,誰才是真正的受惠者?

各種有關自動駕駛(Autopilot)的技術突破來得又快又猛,不僅可能顛覆其他產業,更可能改變整個城市的運行。為朝向智慧城市邁進,自動駕駛技術將不再特立獨行,它將結合第5代行動通訊技術(5G)、物聯網、人工智慧等技術共同發展,為整個產業帶來巨大的改變,促使跨領域的業者看到更多的機會和潛能,並且值得我們理性看待整個發展週期。

許多大型產業將受到自動駕駛技術影響,進而翻轉改變他們既有的策略。根據CBInsights (2018)研究指出,有33個產業將明顯受到自動駕駛技術的衝擊。截至2018年全球投入自動駕駛領域的新創公司超過1,000多家,且高達275家自動駕駛領域之車廠投入生產(Comet Labs, 2018)。從國際趨勢回過頭來看台灣汽車產業的發展現況。根據本文調查指出,自動駕駛技術對台灣的影響將預期在2025至2030年間實現,影響層面涵蓋產業發展、社會民生、運輸服務、經濟規模、生態環境等五大面向,其中最主要的關聯產業共計23個,包含:皮革、毛皮及其製品、金屬製品、紙漿、紙及紙製品、電子零組件、印刷及資料儲存媒體複製、電腦、電子及光學產品、石油及煤製品、電力設備、化學材料、機械設備、化學製品、汽車及其零件、橡膠製品、其他運輸工具、塑膠製品、其他製品及機械修配、非金屬礦物製品、電力供應、鋼鐵、燃氣供應、其他金屬、用水供應及資訊服務, 如圖1所示。

基於我國豐富的晶片設計與製造經驗,有利於我國產業切入國際市場,專家一致認為自動駕駛技術的發展對於我國多數產業部門多為正向影響,但在石油及煤製品、其他運輸工具,及其他製品及機械修配則有可能造成負向衝擊。其中,自動駕駛技術的應用將最先受惠在電子零組件,其次在電腦、電子及光學產品、資訊服務、電力設備與印刷及資料儲存媒體複製等產業。再則包含鋼鐵、金屬製品、電力設備、機械設配、化學材料等產業也將受惠良多。

四、台廠積極搶攻車電產品,自動駕駛技術的在台商機有多大?

迎合自駕車的浪潮,台灣科技大廠紛紛搶進,舉凡台積電、光寶、先進光、為昇科、凌陽、原相、神通、宏碁、華創、聯發科、聯詠、勤崴等都已進入車電領域,此外,政府的推動力道也不落人後。本文利用灰預測模型進行自動駕駛技術衍生台灣23個產業之產值初探,得知在2020~2025年間產值將呈現持續成長的態勢,如圖2。

在可接受的誤差水準3%內,得到自動駕駛技術可望為台灣23個產業在2025年創造達新台幣2,887.03億元,主要生產項目以汽車零組件占比59%最高;其次依序是鋼鐵占比11%;其他金屬占比6%。隨著汽車製造將朝向「隨選汽車」(Cars on demand)和「客製化」兩大趨勢變革(PwC, 2018),這也將導致資訊服務占比提高,專家共識其成長幅度將達7~10%之間。

依據全球自駕車市場規模從2019年到2025年每年複合成長率約39.4%(Allied Market Research, 2019),並考量台灣在ICT領域的優勢,可推估我國自動駕駛供應鏈將貢獻全球自駕車零組件供應鏈占比7%以上,且我國ADAS複合成長率將高於國際平均水準達45%。未來將有機會持續看漲,帶動我國汽車零組件外銷與內需市場成長。若以Level 2以上自動駕駛技術來看,預估在2025年自駕零件成本比例成長到57.7%,而產業結構的改變將使軟體工程師與資訊工程師的需求提升75%。

五、該怎麼做才能吃到這塊大餅?

從供應鏈的角度著眼,舉凡從元件、模組、系統整合、整車到服務已有傳統車電業者及跨領域科技大廠投入。從業者角度觀察,台灣過往所累積的半導體生態體系,有助於自動駕駛技術的研發能量提升,且快速應變的製程能力,讓台灣在「定位感知」和「零組件模組」兩大關鍵系統具備競爭優勢。然產業發展現況正面臨三大挑戰,第一、國內自主市場太小,不足讓一階供應商提供穩定的量;第二、法規開放與立法程度太慢,阻礙國內技術研發與測試;第三、資源重疊配置,政策措施效果有限。

為昇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資深副總經理陳正夫表示,台灣車電技術與產品較傾重於單一零件,且業者多位階於二階和三階供應商的角色,想要提升競爭力與國際車廠一致,建議以產業作為領頭羊、學研為輔、政府為推手,打造「智慧園區」的概念,由政府做整套規劃(包含智慧交通設備、周邊的配套機制等),讓業者的技術能夠具有商業價值及實際的應用場域。

鼎天國際總經理陳俊彥也回應,由政府偕同相關產學研單位,共同建構台灣版自駕車1.0規格,將自動駕駛導入公交系統中,由政府先規劃整套的規格,包含技術上的模組及框架、智慧交通號誌等,由學研單位承接設計,最後由產業界負責開發與推廣。這樣的作法不僅有助於業者累積實績案例,同時讓學研的研發成果轉化落地。

從學研專家觀察指出,我國法規環境及驗證項目步調緩慢,以致國內廠商驗證開發速度不及國際。「為提供我國ICT廠商與新創廠商切入封閉的汽車產業機會,自動駕駛技術的課題應拉高層級討論,除了參酌國際作法做適度的法規鬆綁,更應強化跨部會溝通合作與資源共享問題,積極盤點資源重疊的部分,以專案連座的考績評估方式共同承擔研發成果,以強化現有研發環境。」國立交通大學郭俊因教授如此坦言。值得一提的是, 由於車電產業的研發成果需3年後才能回收,故對業者來說研發成本及風險將大幅提高,為了強化自主技術研發與專業人才培育的部分,如AI、晶片運算語法等,建議可從租稅制度來改善我國人才培育環境,從政府及企業制度建立各種應稅、免稅、節稅做法,例如投資減免、研發抵減等方式鼓勵長期性之研究。

六、結論與建議

由於貿易戰與英脫歐等不確定性因素未除,致使全球消費信心轉弱,影響全球車市未來幾年呈現趨緩;另一方面,在各國政策加持下,基礎設施逐步建設中,全球各大車廠在自動駕駛技術發展將加快腳步進行。整體來看,國內產學研皆期待我國政府政策能有激勵經濟成長作用,以傳統產業角度,期望透過政策加速傳產轉型與創造新的商業模式;科技研發產業可藉由汽車供應鏈的加入,強化自身研發能力,提高產值。

憑藉台灣奠定的優勢條件,在既有基礎上推動自動駕駛產業鏈發展、創新跨領域產業合作、整合資源並集中力量將有助於發揮整體效益,其未來契機如下列點:

  • 1.全球自動駕駛技術尚未成熟與標準化,整體供應鏈尚未形成,提供我國ICT業者與新創業者有跨領域合作之機會,進而切入封閉的汽車產業。展望未來,越來越多政策支持自動駕駛技術的實際應用,許多品質及技術不佳的小廠將被淘汰,將會有越來越多業者投入自動駕駛技術發展,顯著受惠於我國供應鏈。
  • 2.由於自動駕駛技術發展需要汽車、電子、通訊、互聯網、交通管理等跨產業的合作與轉型升級,而我國具備完整的汽車產業鏈且網路密度高,使得我國不僅優於他國更適合建構自動駕駛技術測驗平台,同時在整合自動駕駛產業鏈上比他國更加容易。
  • 3.過去的製程經驗讓我國產業具備彈性製造、快速應變及少量多樣的生產能力,有利於未來汽車製造朝向「客製化」和「隨選汽車」的製造需求。面對自動駕駛技術所帶動的產業轉型,建議我國零組件廠商持續強化模組化與系統化功能之核心能量,以興新國家做為主要客群,採取低價化、多功能、小型車輛的硬體製造之策略快速切入全球供應鏈中,未來則是朝向滲透率提升方向前進
  • 4.台灣具備獨特的軟硬體整合能力及研發能量,除了台灣工程師優秀且充足,同時對於專利保護相對完善,有利於國際一階車廠願意與台灣產業進行合作與開發。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