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生態圈,探索與發展怎麼做?
創新生態圈的完善需要涵蓋上游學界的科研育才、中游法人的轉譯媒合、以及下游產業的加值應用。爰此,本文以3D1C為核心概念,研析標竿國家在探索與發展等兩個階段的相關科技政策,可作為第11次「全國科學技術會議」及各部會規劃未來科技政策之參考資料。
著作權聲明: CC0 Public Domain-可以做商業用途-不要求署名
一、前言
創新是促進科技發展及帶動經濟成長的關鍵,與一國的競爭力息息相關。創新生態圈的建構與完善,是歷屆「全國科學技術會議」的討論議題之一(科技部,2019a),例如第十次的「強化科研創新生態體系」、第九次的「如何銜接上游學研與下游產業」、以及第八次的「結合科技能量,促進永續發展」等,內容涵蓋上游學界的科研育才、中游法人的轉譯媒合、以及下游產業的應用加值。根據世界經濟論壇(World Economic Forum, WEF)發布的「2019年全球競爭力報告」(The Global Competitiveness Report 2019),我國總體經濟穩定度持續第1,並連續兩年與德國、美國及瑞士名列「超級創新國」(WEF, 2019),顯示我國的科技發展政策推動有成,持續受到國際肯定。
新一期的「科技發展策略藍圖」指出,我國科技部依循探索(Discovery)、發展(Development)、驗證(Delivery)與商業化(Commercialization)等3D1C共四個階段打造創新生態圈,如圖1所示。探索階段重視基礎研究的深耕,發展階段聚焦競爭優勢的建立,驗證階段強調科研成果的擴散,商業化階段著重科研價值的創造(科技部,2019b)。第11次「全國科學技術會議」將於2020年召開,為廣泛徵集各界意見,建立國家科技發展政策的方向,科技部於2019年8月起召開一系列的「全國科技發展策略規劃會議」,共同探討科技創新驅動經濟成長、協助產業面對第四次工業革命、擴大基礎研究投入、因應人口變化的科技政策等關鍵議題,以完備我國的創新生態圈(科技部,2019c)。
為掌握國際科技發展政策的趨勢,本文以3D1C為核心概念,研析標竿國家的科技政策,可作為第11次「全國科學技術會議」與各部會滾動更新及規劃未來科技政策之參考資料。首先以探索及發展等前兩個階段為主,依序介紹重要國家的相關科技計畫及推動內容。
二、探索
好奇心是科學探索及發想創意的源頭,亦為基礎研究的本質,透過自由探索、不受框架限制的研究,可挖掘及累積新知識,作為發展新產品、新技術及新興商業模式的基礎,同時培育科技人才,是促進國家科技發展的基石。爰此,探索階段的重要議題涵蓋科研基礎環境、人才培育及未來科技教育等,列舉重要國家的相關推動重點如圖1所示,分別簡述如後。
(一)美國
美國的國家科學基金會(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NSF)於2017年公布10大構想(10 big ideas),建立探索性研究及試點活動的基礎,持續挖掘新機會,以鞏固美國在科學及工程的領導地位,與探索階段相關的內容如下:
1.跨領域研究
強化跨域合作夥伴關係,鼓勵結合不同領域之知識、方法及技術,激發創新發現。
2.科研基礎設施
設置中等規模的研究設施,透過具彈性及效率的設備使用流程,掌握科學發展先機。
3.面向2026創新
打破科學框架及精進標準作業程序,鼓勵各界投入創新前沿領域及基礎研究,挖掘新機會。
(二)日本
日本在2016年提出「第五期科學技術基本計畫(2016-2020)」,以及於2019年發布「科學技術白皮書」,強調融合虛實資源,打造超智慧社會(Society 5.0),相關重點政策及推動內容如下:
1.建構人才、知識與資金的良性循環體系
推動需求導向的研發活動,建立激勵機制,促進開放式創新,加速科研成果產業化;培育人才的創業家精神,並推動人才輪替制度,建立良性循環人才流。
2.強化基礎研究能力,提升科技創新實力
完善計畫篩選機制,穩定科研補助經費;建立設施使用網絡,促進各界的設備共享;鼓勵跨域跨國的交流合作,增進科學研究發現。
(三)韓國
韓國在2018年推動「第四次科學技術基本計畫(2018-2022)」,強調運用科技提升國民生活品質,對人類社會提出貢獻。相關重點政策及推動內容如下:
1.鞏固基礎建設,培養創新及跨域人才
建立科技人力資源統計資料庫,鼓勵聘任女性研究人員,以及擴大養老基金,加強科技福利服務。
2.支持專業科技人才的職涯發展
鼓勵工作輪調,提升人才技能,並依產業需求,培育專業人才。
3.培育年輕研究人員
提供計畫及居住的補助,擴大博士級人才的聘任機會,以及延長聘任時間。
4.增強新世代人才的創造力
整合教學資源,建立科學、科技、工程及數學(Science, Technology, Engineering, and Mathematics, STEM)的教育網絡。
(四)德國
德國在2018年提出「高科技戰略2025」,關於教育政策的核心為擴展知識影響力,針對培育人才之未來競爭力的發展要點如下:
1.教學數位化
將大數據列為專業學科,增加數位化領域的師資,強化數位教學及提升教學品質。
2.強化技職教育
推動技職教育現代化,強化技職教育和大學教育的交流合作;運用雙軌職業教育制度,強化數位科技的學用合一。
3.促進國際交流
暢通跨國交流管道,補助企業員工參與海外受訓,增加國際合作機會;打造友善研究環境,提高對國際人才的吸引力。
(五)瑞士
瑞士聯邦委員會於2016年通過「教育、研究與創新政策(2017-2020)」,涵蓋基礎環境、研究創新、大學教育及職業培訓等四個資金優先項目,前二項與探索階段最相關。基礎環境強調跨國跨域資源的運用,並持續獎勵產學合作;研究創新著重區域合作及研究機構的國際合作,提高創新研究的品質及數量。另外,同年發布的「永續發展戰略(2016-2019)」中,關於教研創新體系的推動目標包括:完善國內外資金籌措機制,建立穩定的財政資助政策,確保政策的延續性,以及加強國內外交流及府際合作關係。
三、發展
全球處於第四次革命時代,科技呈現跳躍式成長,因此各國政府必須掌握科技發展先機,聚焦發展重點及潛力領域,強化國際競爭優勢。科技是解決社會經濟問題的關鍵要素,爰此,發展階段的重要議題包括布局優勢創新應用領域、發展多應用之新興科技等,列舉重要國家的相關推動重點如圖3所示,分別說明如後。
(一)加拿大
加拿大政府在2018年宣布推動「超級群聚計畫」,仿效美國矽谷打造創新區域,鼓勵開放式創新,整合在地資源,發展區域創新生態系。各群聚的目標及重點技術說明如下:
1.人工智慧物流供應鏈
結合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與機器人技術,打造國家級智慧供應鏈。
2.蛋白質工業
提升農作物價值,強化農產品技術,相關技術有基因組學、加工與資訊等。
3.先進製造
厚植下世代製造能力,相關技術有物聯網、機器學習、網路安全與3D列印等。
4.數位科技
改善產業環境及提升生活品質,相關技術有虛擬實境、混合實境、擴增實境、數據蒐集及分析、量子分析等。
5.海洋
促進海洋跨域創新,相關技術有數位感測器、自動駕駛船、自動化技術、海洋生技工程等。
(二)韓國
韓國為因應第四次工業革命,在2018年提出「創新成長引擎計畫」,係以AI科技為核心,促進產業成長及強化技術競爭力,涵蓋以下四大主題:
1.智慧基礎設施
改善大數據預測分析的精確性,並應用下世代通訊,強化跨域融合服務,以及發展AI核心技術,彌補技術缺口,強化智財競爭力。
2.智慧移動載具
打造自駕運輸系統,發展公私部門之無人機技術。
3.便利服務
精進個人化醫療及預防醫療體系,建構穩定的智慧城市平臺及創新模式,強化虛擬實境/擴增實境之相關技術,發展智慧製造機器人等。
4.產業基磐
發展AI半導體核心技術、運輸設備的輕量材料、創新藥物、以及再生能源。
(三)新加坡
新加坡政府在2016年發布「研究、創新與創業2020計畫」,透過科技創新掌握未來發展先機,加速從勞動密集轉型為知識密集產業,成為智慧國家,優先投入資源於以下四大重點領域:
1.城市解決方案與永續發展
運用能資源改善生活環境,透過跨域合作解決社會問題,例如太陽能、電力系統與綠建築等。
2.先進製造與工程
加強各界連結,提高附加價值,布局戰略性產業,掌握發展先機,此領域包括航運太空、電子、化學、機械與系統等關鍵領域。
3.健康與生醫科學
完善醫療網絡,促進藥物及醫療設備的創新,聚焦癌症、心血管疾病、糖尿病、新陳代謝/內分泌等重點醫療領域。
4.服務與數位經濟
運用數位創新力推動國家重點計畫,優先發展城市交通、醫療保健物聯網及服務生產力等領域。
(四)瑞典
瑞典為因應數位化、環境變遷及人口高齡化等挑戰,在2016年推動「創新夥伴計畫」,鼓勵各界交流合作,發展創新應用解決方案,以加強瑞典的全球創新競爭力、促進國家永續發展及創造更多就業機會,涵蓋以下五個重點發展領域:
1.下世代智慧運輸系統
建置測試平臺,實證創新運輸解決方案,以滿足不同族群的需求,提升交通運輸效率。
2.循環及生物經濟
鼓勵各界提出創新方法,解決糧食供應、能源供需、以及資源循環等問題,促進經濟永續發展。
3.物聯網與新材料
加強資通訊領域的合作夥伴關係,提升數位創新能力。
4.智慧城市
運用資通訊技術強化公共服務效率、降低成本及減少資源消耗。
5.生命科學
發展醫療保健的科技及創新方法,創造社會福祉。
(五)丹麥
丹麥在2018年發布「研究2025-有潛力的未來研究領域」,將透過持續不斷的創新,鞏固全球競爭力,打造能夠促進知識創造的友善環境。丹麥匯集各界意見,確立以下四大優先發展主題:
1.新技術機會
厚實原創技術基礎,提出有應用潛力的跨領域解決方案,包括生命科學、創新材料、數位化與先進製造等主題。
2.更好的健康
挖掘具潛力之抗病預防治療方法,投入突破性的健康研究,包括精準醫療、健康威脅因子、預防醫學與未來醫療照護系統等。
3.人民與社會
強化社會福利,創造就業機會,包括有效率的公部門、社會條件、終身教育、全球化等。
4.綠色成長
發展創新及國際化的解決方案,包括生物資源、水資源、環境保護、能源、氣候、城市基礎設施及運輸等。
四、小結
本文以國際觀測視角,研析重要國家在3D1C之探索與發展階段的科技政策,表1列舉我國與重要國家在此兩個階段之重要科技政策,說明如後。
表1 重要科技政策的比較
階段 | 臺灣 | 重要國家 |
探索 | .強化六大構面(人才、資金、智財、法規、資源、選題),提升生醫產業創新效能 1 .強化主管機關職能完備法制環境 2 .培育頂尖半導體製程與晶片設計人才 3 |
.建構人才、知識與資金的良性循環體系(日本) .打破科學框架及精進標準作業程序,鼓勵各界投入創新前沿領域及基礎研究(美國) .鞏固基礎建設,培養創新及跨域人才(韓國) |
發展 | .以「發展利基精準醫學」、「發展國際級特色診所聚落」及「推動健康福祉產業」三項為特色重點產業 1 .強化科研成果轉化機制,促進創新產業發展 4 .整合中央與地方資源,建構關鍵智慧機械產業平台 5 |
.厚植下世代製造能力,包括物聯網、機器學習、網路安全與 3D 列印等(加拿大) .加強各界連結,提高附加價值,布局戰略性產業,掌握發展先機(新加坡) .加強資通訊領域的合作夥伴關係,提升數位創新能力(瑞典) |
在探索階段中,相關政策涵蓋科研經費的穩定挹注、科研創新環境的建構、科研人才的培育與職涯發展等,和我國科技發展政策相近,例如「生醫產業創新推動方案」推動的完善生態體系、「AI科研戰略」中的半導體射月計畫等,但我國在跨國合作研究及交流的部分須持續加強。在發展階段中,相關政策涵蓋各界或在地資源的整合運用、以國家永續發展或民眾需求角度聚焦重點科技,其中,AI是促進產業升級轉型的核心技術,我國已於2017年陸續推動相關計畫,例如:AI科研戰略、臺灣AI行動計畫等。綜合上述,本文借鏡其他國家的科技政策,作為我國規劃未來科技藍圖的參考,促進科技政策的與時俱進及深化國際鏈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