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ORCID對學術傳播的重要性

導讀
ORCID為學者姓名單一識別碼,用以解決姓名辨識的問題,自2012年推出服務後,現已有超過653萬位學者註冊。國內目前有八所機構為ORCID的機構會員。對比國際作法,國內相關補助機關在ORCID的推廣與實踐,仍有一段努力的空間,現階段國內推動ORCID仍是從大學圖書館界出發,缺乏由上而下的政策宣示。然對國際學術社群而言,補助機構使用ORCID於各項計畫申請與管理系統已是世界趨勢,更是促進學術傳播,並減輕圖書館或是校內研發管理人員之負擔的方式之一。
文章圖片所有權: https://ppt.cc/fG9mOx ,Created by geralt
著作權聲明: CC0 Public Domain-可以做商業用途-不要求署名

一、前言

ORCID (Open Researcher and Contributor ID,簡稱ORCID)為開放的非營利組織,其主要發展目的為解決姓名辨識的問題。學者可在ORCID線上註冊,取得一組16位數的識別碼後,在許多的系統填報或使用上登載學者的ORICD資訊。自2012年ORCID服務推出後,目前已有超過653萬位學者註冊(ORCID, 2019)。目前主要使用者以英語系或華語為主的研究人員(Meadows et al., 2019),然而在2017年葡萄牙語系的使用者竄升,取代西語系成為第三名,其主要原因可能源自於巴西成立了ORCID consortium。在機構會員中,有69%是來自研究機構,有33個補助機構為機構會員。目前台灣加入ORCID機構會員的組織如下:

  • (1)國立臺灣大學
  • (2)國立成功大學
  • (3)國立交通大學
  • (4)國立政治大學
  • (5)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 (6)淡江大學
  • (7)長庚大學
  • (8)華藝數位股份有限公司

除機構會員外,台灣亦有聯盟會員。2016年四月起,由國立交通大學、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立臺灣大學、國立政治大學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成立五校聯盟。

二、為何需要ORCID ID?

學者姓名常出現同名同姓之現象,或是因婚姻關係之締結與解除或其他因素,而導致姓氏或名字的更改;再加上不同語言的姓名著錄可能產生的筆誤或是語言上的翻譯,甚至是字碼或字體差異,及英文名字全稱與縮寫容易產生混淆等問題,進而在串接個人資料與研究產出時易出現問題。舉例來說,若在Web of Science的Author Search輸入”Chen, CC”,可檢索出至少2,738位可能皆是不同人的學者資訊,且這些作者分屬在不同國家與不同機構,甚至可能是不同性別與不同年齡,他們的名字可能完全相同,也可能不同,但只因音譯或是字首縮寫一致而出現在論文書目資料庫中有著同名同姓的情形。

圖1 在Web of Science檢索作者姓名為”Chen, CC”之結果

倘若作者姓名歧異的問題未能獲得解決,在後續串聯學者的產出資訊,如各種形式的著作與研究成果,便會出現誤判的現象,進而影響後續的決策過程。因此,學者的單一識別碼便有存在之必要。事實上,透過ORCID資訊,可作為學者姓名之權威控制的基礎,且便於在不同系統中有效掌握學者最完整的產出資訊。此外,ORCID亦可連結CrossRef、Researcher ID、Scopus Author ID等其他資料庫或系統的辨識碼。Web of Science、Scopus資料庫亦已提供相關欄位使用ORCID查詢。

三、使用ORCID的益處

使用ORCID的益處,大致上可分別從學者、大學圖書館或研發管理單位、以及補助機構三個角度著手探討。

對學者而言,使用ORCID可明確辨識學者身分與其著作,且便於管理個人學術著作及成果產出。另因有越來越多的期刊出版社開始要求學者投稿須檢附ORCID ID,使得學者使用ORCID的比例也逐漸提升。期刊出版社希望透過ORCID ID的管理,來簡化其投稿流程,並有助於作者資料的管理與識別。對學者來說,放置ORCID ID資訊在個人網站或是學術社群網站也有助於能見度的提升。特別是對華人學者而言,姓名英譯或縮寫的寫法可能與其他人雷同,使用ORCID將有利於其增加個人的辨識度,並讓同儕學者可以找到正確的個人資訊。

而對大學圖書館或研發管理單位而言,導入ORCID有助於校方處理學者姓名權威控制檔案,並在建置機構典藏的過程中,有利於彙整校內教職員或學生之著作目錄。除此之外,研發管理單位則透過ORCID串接校內學者的個人資訊、學術產出與計畫承接等資訊,可追蹤與評鑑學者的學術貢獻與成就,進而呈現全校的學術表現與研究實力。

對補助機構而言,內部存有計畫申請系統、計畫成果填報系統,甚至是研究人才資訊網,需要進行跨系統的資料連結與利用。導入ORCID機制,利用單一識別碼,可更有效率地建立補助資訊與成果產出的對應關聯。另外,學者在申請計畫的過程中,常需要提交過去代表著作或是完整的著作清單,透過ORCID機制,可與其他引文索引資料庫,如Web of Science或Scopus進行連結,並主動更新,減少學者自行維護著作清單的頻率,也可有效提升資料維護的品質。

四、各國補助機構開始運用ORCID

目前在Web of Science所收錄的論文中有採用ORCID資訊的情況,確實有成長的趨勢,但以歐洲為較多,高於亞洲與美國(Youtie, Carley, Porter & Shapira, 2017)。事實上,有越來越多的補助機構開始成為ORCID機構會員或是開始於其計畫申請與管理系統內建置ORCID ID欄位。其建置目的在於協助補助機構能取得更精準的學者檔案(researcher profile)相關資訊,並建立起學者、補助計畫甚至是計畫產出之對應關係。一旦建置完成後,有助於計畫審查、管理與後續成效追蹤之用。2018年12月,多所國際補助機構更發表共同聲明(ORCID Open Letter- Funders),強調ORCID所帶來的好處,如提升補助計畫成效追蹤的效率與數據的品質、利於在補助計畫的生命週期(life cycle of research grants)使用相關數據與和外部資料源交換或串接、降低學者負擔與行政成本、便於補助機制分析,甚至進行國際比較。

除簽署上述聲明的補助機構外,也有補助機構已開始提倡使用ORCID。舉例來說,澳洲The National Health and Medical Research Council (NHMRC) and Australian Research Council (ARC)於2015年4月聯合發表聲明 ,鼓勵學者在申請補助研究計畫時使用ORCID識別碼,並在2018年12月宣布 將ORCID建置於計畫申請管理系統(Research Management System, RMS)之中,以減輕論文資料處理所需的人力負擔與成本。ARC也在Excellence in Research for Australia (ERA2018)的填報說明手冊上說明,若各機構知道研究人員的ORCID,需記錄於ERA填報資料中;但在管考過程中,ORCID資訊僅供填報與分析過程中使用,並不會於審查或評估過程中讓委員們知曉。而英國的全國性學術評估計畫─Research Excellence Framework (REF)在2021年這一期的填報說明手冊中也載明了各校各系所在填報職員資訊時,也應填入ORCID訊息。美國衛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NIH)也在今年(2019年)7月甫公告,與Agency for Healthcare Research and Quality (AHRQ)和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CDC)一同支持的個人研究訓練、獎勵、研究計畫與職涯發展獎項(Individuals Supported by Research Training, Fellowship, Research Education, and Career Development Awards)在2020年起的申請案,申請者須提供ORCID ID資訊,此項政策是呼應在2017年的指導委員會就NIH與國家科學與技術委員會(Nat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uncil)的工作小組所提出的建議─聯邦補助機構應簡化申請人的填報程序與改善追蹤學者職涯發展成效的流程與品質 (NIH, 2019)。NIH使用ORCID的政策會循序漸進地推動,且逐漸整合相關資訊系統,預計到2020年其eRA system會先確認申請者是否擁有ORCID ID,且申請者的ORCID ID資訊需可連結到內部的PD/PI’s eRA Common Personal Profile 後,方能接受申請。

五、國內推動ORCID概況

對比國際作法,國內相關補助機關在ORCID的推廣與實踐,仍有一段努力的空間。整體來看,國內推動ORCID仍是從大學圖書館界出發,各校目前的推動作法是由圖書館的學科館員協助校內教師申請帳號。然而即便校內教師已註冊帳號或是認領帳號,卻未必常常維護或更新,甚至是未將權限設為公開,使得無法從ORCID API串接外部書目資料庫更新教師的著作資訊。部分學校則是由圖書館館員作為教師的代理人,協助定期更新資料,但仍仰賴大量的人力投入。換言之,學者使用ORCID的行為仍未普遍。

對學者而言,申請ORCID帳號的主要誘因為提升研究國際能見度與節省多方填報產出資料之時間。然而現行大學校院內部推廣不易的原因在於學者不清楚使用ORCID所帶來益處為何,或認為沒有必要;抑或是對於帳戶上的隱私設定不甚瞭解,而擔心個資外流。亦有學者對於ORCID與各資料庫的同步整合速度不甚滿意。對大學圖書館而言,ORCID導入應有國家政策導引,其在校內推廣上才會更有施力點。

國家圖書館2018年5月公告「臺灣人文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資料庫」(TCI)徵集作者ORCID號之說明。若學者提供ORCID ID,TCI除將該ID納入作者權威檔、並優先檢視資料庫內部著作資料,根據學校系所做出判斷,以確認每筆著作都能正確地被關聯。因此未來學者不論是從TCI的來源文獻查詢,或是從作者權威檔連結著作,均可順利取得TCI所收錄之完整個人著作資料。國家圖書館使用ORCID的宣示,無疑是破除ORCID僅能串連英語著作的迷思。事實上,ORCID紀錄的形式雖仍以英文著作為主,但早已可支援不同語系甚至是不同類型的產出,現行ORCID的產出類型之型態高達30幾種,可橫跨各類語言,甚至包含展演等產出類型。因此使用ORCID紀錄學者產出,並未有獨尊SCI, SSCI西文期刊一事。

總結來說,倘若國內相關政府機構能導入ORCID,除可協助國內學者擴展學術國際能見度,亦可透過由上而下的政策宣示,促進學術傳播,並減輕圖書館或是校內研發管理人員之負擔。對國際學術社群而言,補助機構使用ORCID於各項計畫申請與管理系統已是世界趨勢,若成為機構會員,除可趕上世界潮流亦可拓展國際合作的空間。

註:本文部分內容節錄自科技部計畫─全球學術計量分析服務期末報告之內容。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