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激勵獎加速需求導向的創新進程

導讀
二十一世紀以來,各類創新激勵獎競賽在世界各地興起,公私部門也逐漸採用科研眾包(crowdsourcing)的模式來促進科技創新,透過創新激勵獎項吸引各領域優秀人才開發創新方案來解決人類面臨的大挑戰,在此趨勢下傳統由上而下的科研補助及公共採購模式正出現典範轉移。本研究比較各種類型創新激勵獎項的特性與推動變革的方式,分析其可能產生效益的面向,並提出國內推動此類競賽之規劃方向建議。
文章圖片所有權: https://reurl.cc/V4LzN ,Created by geralt
著作權聲明: CC0 Public Domain-可以做商業用途-不要求署名

二十一世紀以來,各類Grand Challenge競賽正在世界各地興起,以明確的競賽目標及高額獎項引導各領域優秀人才開發創新方案來解決人類面臨的大挑戰,其衍生的影響與效益相當長遠且廣泛,也掀起一股創新風潮。科技部推動人工智慧科研發展策略,以搭建科技大擂台(Grand Challenge)激勵技術研發衝勁作為人工智慧的五大推動策略之一,搭著這波創新浪潮,集結創新人才的想像力與創意催生突破性解決方案,開發創新應用,創造加值效益。

觀諸各國政府的科研補助及公共採購(public procurement)模式正出現典範移轉,有別於傳統由上而下(top-down)的模式,公私部門愈來愈積極採用創新激勵競賽或Grand Challenge這類科研眾包的模式來引導科技創新。過去專利和創新能量集中於大型公共研究機構或大型企業,其亦成為政府科研補助及產業鏈結的主要對象,資源集中造成大者恆大的情況,排擠了中小型組織、新創企業或個人發揮能力的空間,也使得創新生態系統出現失衡的現象。然而這樣的情況在二十一世紀產生了巨大的變革,創新激勵獎逐漸在各地興起,商業創新的模式也逐漸轉變。

以下簡述創新激勵獎推動的沿革、相關政策、獎項類型及獎項效益,並提出未來在獎項規劃上的策略建議。

一、創新激勵獎推動沿革及加乘效應

國際上以激勵獎項作為科研創新手段已有三百多年歷史,英國、美國、德國等十餘個國家先後設立了百餘項影響重大的創新激勵獎項,最典範的獎項可追溯到1714年英國政府採用眾包形式資助的經度獎(Longitude Prize),設定特定目標的科研眾包成為18~19世紀歐洲政府引導科研創新的主流方式之一。

二十世紀之後,由於科學活動漸趨複雜且多元化,強調跨學科及團隊合作的大科學(Big Science)時代來臨(Galison, 1992),政府透過設置科學基金資助大型科研計畫及大型科研基礎設施,如著名的阿波羅登月計畫(耗資240億美元)、人類基因組計畫(耗資30億美元以上)、哈柏太空望遠鏡(耗資預估45~60億美元)、高能物理領域的大型強子對撞機(建造總額約80億美元)等。

由於創新環境的變遷,近年來創新激勵獎競賽再度成為政府科研資助及公私協力尋求科研創新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激發出加乘的經濟或社會效益。譬如著名的XPRIZE大獎賽,最早的獎項Ansari X PRIZE為1996年由X Prize基金會聯合創始人Peter Diamandis以1,000萬美元獎金設立,徵求首隊採用自製飛行器將3名乘客送到100公里外的太空且將其安全接返地球,並能夠在兩週內使用同一架飛行器重複上述載人飛行者即能獲得這筆獎金。直至2004年,由魯坦(Burt Rutan)設計製造,微軟合夥人保羅˙艾倫(Paul Allen)投資的私人飛行器「太空船一號(SpaceShipOne)」完成任務並獲得1,000萬美元獎金(Wikipedia, 2017),據悉參賽團隊共投入約1億美元研發資金,終於克服民間執行地球次軌道太空飛行任務的大挑戰,也創造了當今產值超過20億美金的民間航太產業。在國際競賽中臺灣團隊也沒有缺席,2017年由我國HTC、中央大學、臺灣大學及多所大學與醫院結合哈佛大學研究團隊組成的Dynamical Biomarkers Group,從38個國家、超過300隊參賽者中脫穎而出,奪得Qualcomm贊助1,000萬美元獎金的Tricorder XPRIZE亞軍(中央大學,2017)。此競賽由2013年開始,徵求團隊開發出重量低於5英磅(約2.3公斤)的居家醫療儀器,能夠正確地判別12項疾病並連續監測5項生理訊息,且能具備優越的使用者體驗,以改善資源匱乏區域的醫療品質。臺灣團隊投入超過六十位研究員、工程師和設計師,歷經兩年開發出DeepQ而贏得亞軍殊榮(DeepQ,2017),不僅提升臺灣研發能量的國際能見度,更強化跨領域研發能量鏈結網絡。

二、各國推動創新激勵獎相關政策

二十一世紀以來政府對於創新激勵獎的興趣提升,可由支持競賽作為鼓勵創新方式相關的政府政策及法案陸續推出可明顯地觀察到,特別是美國聯邦政府再度啟用政府資助科研眾包方式激勵創新,帶領了各國政府跟進。2009年,歐巴馬總統發布美國創新策略報告(A Strategy for American Innovation: Driving Toward Sustainable Growth and Quality Jobs),主題是提升與強化創新,揭示競賽與獎項這條路徑,引導了「大挑戰競賽」的興起。這份報告的備忘錄加速了近年來美國政府機關透過網站平台或頒布法案促使以競賽做為創新政策工具,強調「聯邦政府應該採用企業與政府體制內外廣大群眾的洞見,運用高風險、高報酬的政策工具來解決困難的問題,例如獎項或挑戰,支持採取更廣泛的方法,並在研究者、私部門領域與公民社會間形成一個高影響力的合作關係」。2010年美國聯邦政府公布「美國競爭力再授權法(America COMPETES Reauthorization Act)」,提出聯邦政府各機關應推動具競爭力的創新獎競賽以激勵創新,特別是對於具潛力解決政府運作問題的創新方案,並於2010年啟動政府挑戰網(Challenge.gov),做為提供美國政府各機關透過群眾外包匯集創意的平台,由2010年至2017年中,有100多個美國聯邦政府的組織部門透過Challenge.gov平台執行超過760個挑戰與獎金競賽活動(至今已逾800個挑戰賽),總獎金累積超過2.5億美元(Challenge.gov, 2018),參賽者超過25萬人。此為近年來政府部門積極採用獎項為激勵創新方式的重要轉折,也代表著科研創新政策工具,由過去由上而下的研發補助和科研基礎設施建置方式,逐漸往科研眾包方式轉移。

三、創新激勵獎的獎項類型

獎項可以用很多方式結合不同的槓桿因素來做變化。為了使分析更為聚焦,主流研究將絕大多數獎項分為六個類型:模範獎項(exemplar)、展示獎項(exposition)、網絡獎項(network)、參與獎項(participation)、市場刺激獎項(market stimulation)以及解決方案獎項(point solution)(見圖1)。每一種都包含了2~4個變化槓桿,例如若解決特定問題的障礙是缺乏具體創新,那麼克服它通常需要將重點放在特定社群,動員新的人才和新的資本,這就是一個解決方案獎項;如果瓶頸是公眾意識或需求,那麼要解決問題可能需要辨識卓越者和影響公眾的看法,這就是一個模範獎項。

圖1 各類獎項的類型、目標及其核心效益
資料來源:Mckinsey(2009);本研究重製。

三、創新激勵獎可能達成的效益面向

歸納綜整文獻回顧及執行者實際經驗,創新激勵獎透過下列的七種方式影響社會、特定社群或個體來達到獎項贊助者期望引起的變革(如圖2所示)。

圖2 創新激勵獎可達成的效益項目
資料來源:Mckinsey(2009);本研究整理重製。

三、小結

科技部陳良基部長宣示2017年為臺灣人工智慧(AI)元年,迎接2022年AI應用爆發的年代,5年內將陸續投入160億資金打造臺灣的AI創新生態環境。科技部推動人工智慧發展,將以小國大戰略的思維為核心,著眼於軟硬體、關鍵技術與各領域應用,打造由人才、技術、場域及產業構築而成的AI創新生態圈。面對人工智慧帶來的技術、產業及生活模式的革命,科技部有別於過去科研專案補助的方式,舉辦科技大擂台(Formosa Grand Challenge)競賽,透過「與AI對話」及「AI資安攻防戰」等主題,以數千萬元的高額獎金挑戰賽方式激勵頂尖團隊勇於挑戰人機語音對話及AI資安防禦的科技瓶頸,凝聚公眾對人工智慧發展與影響力的關注,激發創新者的創意與具商業化潛能的構想,並發掘AI各領域具熱情與衝勁的優秀人才(科技部,2018)。此外,經濟部及各政府單位亦與民間機構合作,嘗試採用獎勵競賽方式激發創新與創意,發掘潛在人才,例如促進政府開放資料創新應用的競賽(經濟部工業局,2017)或開發市政聊天機器人的解決方案(公共政策網路參與平臺,2017)。

創新激勵獎的推動可透過辨識卓越、凝聚公眾認知與關注、聚焦特定領域社群、識別及動員創新人才、強化社群鏈結、教育及提升技能、促進資本流通等方式引導變革,進一步影響社會、特定社群或個體達成獎項贊助者期望達成的目標。未來在獎項管理及擴散效益方面,應建立完整的追蹤與調查機制,以掌握參賽者及利益相關者的動機、建議及後續發展,進一步了解是否產生新的合作關係、人才的流動與擴散、技術商業化進展、技術突破帶來的後續效益(如設立新創公司、刺激市場、吸引投資等),並回饋到獎項的設計規劃方式,以促使獎項的規劃、運作及管理更加完善,激發更廣泛且長遠的效益。

註解

本篇文章摘錄自科政中心研究成果報告「創新激勵獎推動模式與效益分析」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