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浪潮與創新風暴
每一波科技潮都會浮現未來發展的雛型,也帶動更進一步的創新。人類過去已經歷了六波科技浪潮,而現今我們正搭上第七波的科技浪潮 — 人工智慧。雖然學者對於科技是否還能如同過去般激發經濟成長並大幅提高生產力有不同看法,然而新材料、新晶片、新演算法等不斷被突破,將可能帶動創新活動不斷地持續,也將對人們的生活產生巨大的改變。
著作權聲明: CC0 Public Domain-可以做商業用途-不要求署名
一、一波波的科技浪潮
經濟學人於2017年出版了「巨科技-解碼未來三十年的科技社會大趨勢」,透過歷史鑑鏡、前沿探索以及科幻想像,發展出對外來的預言,提出了十六項技術趨勢以及兩個應用的情境。該書中提出,從1950年代至今已經歷了六波科技浪潮,從大型主機、個人電腦、網路商機、雲端計算、大數據及物聯網,而現今我們正搭上第七波的人工智慧以及第八波的量子技術(天下文化,2017)。事實上,每一次的科技變革都帶來不同的創新,且留下核心的科技元件並為未來新的商業策略埋下伏筆,而越來越強大的運算能力,以及募資的熱絡,使得創新活動越加蓬勃發展,對人們的影響也更加深遠。
二、人與機械的模糊邊界 — AI世代
近兩年來全球各國紛紛投入AI的發展,也陸續有大規模的資金投入,如美國白宮於今(2018)年五月則宣布將人工智慧列為優先施政,優先投資計算基礎設施、機器學習和自動化系統等,而自動及無人系統等亦納入2019年的預算中(美國White House,2018)。英國則於今(2018)年4月公布與企業合作的人工智慧發展計畫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Sector Deal),此計畫預計投入約9億 5,000 萬英鎊於跨產業領域的研發,加強支持產業的創新、人才培育、基礎建設、商業環境、成果擴散等(英國 HM Government,2018)。日本的人工智慧著重於產業應用,除相關基礎核心技術外,今(2018)年8月則宣布預計投入約30億日幣於活用大數據與AI的網路空間基礎技術,以及預計投入四年約60億日幣於具體將AI實現於智能社會的發展(NEDO,2018)。我國除科技部於去(2017)年8月提出人工智慧推動策略擘劃技術發展重點外,行政院於今(2018)年1月更研擬出台灣AI行動計畫,以「創新體驗為先、軟硬攜手發展、激發產業最大動能」為願景,希望藉由「AI人才衝刺」、「AI領航推動」、「建構國際AI創新樞紐」、「場域與法規開放」、「產業AI化」等五項重點工作,讓台灣在下一波的智慧革命中取得機會與優勢(行政院,2018)。
Gartner於今(2018)年9月依據其新興技術周期趨勢圖(hype cycle),提出了五大類型的新興技術群組,包括了大眾化的人工智慧(Democratized AI)、數位化的生態體系(Digitalized Ecosystems)、生物駭客運動或DIY式的生物破解(Do-It-Yourself Biohacking)、透明的沉浸式體驗(Transparently Immersive Experiences)以及無處不在的基礎設施(Ubiquitous Infrastructure),這些技術皆為AI未來應用的重要方向,並闡明AI的發展將模糊人與機器間的界限(Gartner,2018)、(壹讀,2018),而快速的技術創新將影響到企業的商業模式,以及與其合作夥伴的互動關係及協作模式,亦將滲透到個人生活。如在數位化的生態體系中,區塊鏈、數據安全區塊鏈、數位分身(Digital Twin)、物聯網平台和知識圖譜等技術,其改變驅動的基礎,從區域式的技術基礎設施轉向生態系統驅動平台,並提供所需的大量資料、先進運算與無所不在的生態環境,在此種動態生態系統中,企業必須主動了解與重新定義策略,進而建立以平台為基礎的新商業模式,並利用內部與外部的演算法來產生價值。而在透明的沉浸式體驗上,科技持續朝著以人為本的方向演進,希望能消除人、企業與物品間的隔閡,因此如4D列印、智慧家庭聯網、邊緣AI、自我修復系統技術等技術,其將促使生活、工作與其他空間更具智慧。
顛覆計算機語言的量子科技,近年進展快速,預計在2030年可陸續朝向商品化應用開發,其將可能帶來另一波的技術創新。量子霸權(quantum supremacy)的實現,意味著科技研發進程加速,便宜且快速處理大量及複雜資訊成為可能,並促使技術研發到產品化的時程快速縮短,加速價值創造;再加上消費者對產品與服務的需求走向多樣化、個性化,破壞式創新活動滲透至各領域,嶄新的商品及服務商業模式將不斷演化,產品生命週期將不斷被壓縮(科技報橘,2016)。
三、科技帶來的創新風暴
每一波科技潮都會浮現未來發展的雛型,也帶動更進一步的創新。近50年來摩爾定律帶動了資通訊技術突破性的發展,新的產品不斷出現,新的創新模式也不斷被激發,然而摩爾定律之後,科技是否還能如同過去般激發經濟成長並大幅提高生產力,學者們有不同的看法。雖然悲觀者認為,無論數位科技如何發展,其很難如同19世紀晚期的重大創新發明(如電氣化、汽車等),徹底顛覆人們的生活,雖然電腦運算能力的發展讓科技能夠持續進步,但運算領域的創新速度可能不如過往;此外在超高齡的未來,數位科技的發展也可能因老化的人口以及急遽的不平等現象而難以快速突破或被應用;再者,社會既有基礎設施以及法規等要能回應新技術的應用實現,其需付出相當高的成本。然而樂觀者則認為,人們學習如何運用新科技需要時間積累,雖然基礎設施限制了創新的應用速度,然而當技術應用到達某種使用廣泛度,即可發揮該新技術的潛能,並誘發其他創新活動;此外,服務業與資訊業佔經濟活動的比重不斷提高,使新的創新活動和創造出的價值,與過去農業與製造業相當不同,況且許多數位產品是無償提供給消費者使用,或是提供個人化的服務,這些新的服務型態所帶來的外部性以及社會利益更是不容易衡量(天下文化,2012;天下文化,2017)。更進一步來說,科技前沿不斷被突破,新材料、新晶片、新演算法等不斷被研發,創新活動勢必將不斷地持續及演變。再者,企業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不斷推陳出新,已讓自己可以保持相對競爭優勢,特別是以先動優勢獲取超額利潤,是故在技術的帶動以及需求的牽引下,將使創新不斷發生。創新的浪潮掀起一波又一波的市場破壞,競爭對手只能設法自我調整,因應新的商業情勢,其將使創新活動更加劇烈。
世界經濟論壇(WEF)的「Mapping Global Transformations」利用全球研究專家群網絡,透過線上意見蒐集、研究分析以及議題會議的討論,發掘及彙整了約120個影響全球經濟、產業變化的趨勢和議題,並探討議題間的互動關係,其中「創新」即為一項焦點議題。WEF將創新的討論分成五個面向,除了過去強調的技術創新和創新系統外,專家群認為社會創新、政府創新以及商業模式創新等,亦為探討此議題時不可忽略的面向。特別是在政府創新方面,其提到政府常為技術創新的帶動者,如太空、網路、無人機等需大量資金或高風險的研發,政府必須先進行投入,才能廣邀產業界參與;此外,政府部門面臨的問題比企業複雜,公部門的創新需要融合更多跨領域和多元的技術,以及包含經濟、社會等領域專家共同參與。未來由AI及數位化帶動的智慧化社會,政府在民眾參與、資訊溝通、管理機制等方面,都將面臨新的考驗,而政府創新將扮演更重大的角色。
資料來源:WEF(2018);本研究重製。
四、結語:能夠(could)v.s. 應該(should)
數位化未來(Digital Future),互聯網及虛擬實境技術將與人的生活結合,未來社會,科技與人將結合為一體、社交連線無所不在、數據將驅動世界,當真實世界與虛擬世界愈來愈緊密相連,數位科技將更深入我們的生活,也很可能會直接進入我們的身體(天下文化,2017)。人與機器結合一體的後人類時代(posthuman),科技x智慧、機器x肉體的賽伯人(cyborg)很可能在生活中出現,其可能引發的社會及道德倫理問題,可能非我們現在所能想像。再者,在超智能時代,人們的技能將可能因越來越快速的自動化而不斷被淘汰,人機共同協作也將越加普遍,勞動者面對更高的失業風險和不確定性,政府的治理機制也將面臨巨大的考驗。而當網路活動日趨頻繁,但若資安防護技術及相關法規未能與時俱進地阻擋、制裁犯罪時,網路駭客竊取個資以假冒身份的威脅度也持續增加,整體資安風險將持續升高。
各種因應人類需求產生的科技解決方案,其皆存在一些事前無法預期的好或不好的影響,然而科技本身並不存在特定的意圖,是人們賦予它各種角色以及拿來做不同的運用以滿足需求,科技發展對社會產生的利弊,實取決於人們的思想和行為,因此在創新發展的同時,人們應該且必須更謹慎負責的引領這些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