奈米及生物技術應用於食品中病原體及農藥殘留快速檢測之專利佈局分析
台灣自2011年以來發生多宗食品安全事件(如塑化劑、大統黑心油等),始至2017年仍有戴奧辛毒雞蛋、芬普尼雞蛋事件等發生,已引起民眾的廣泛關注,紛紛要求加強監管。另外根據衛福部近年來調查食品中毒事件,發現以細菌性食物中毒為主,其中以腸炎弧菌(排名第1)、金黃色葡萄球菌、仙人掌桿菌以及沙門氏菌為主。這些事件顯示民眾對政府食品安全把關能力嚴重缺乏信心,尤其事件爆發至鑑定確認之間有顯著時間延遲(幾天至一周)。因此,開發快速的致病菌及農藥殘留檢測技術,已經成為保障食品安全的重要任務之一,本文從食品安全檢測專利角度切入,探討未來台灣可投入研發技術的專利佈局。
著作權聲明: CC0 Public Domain-可以做商業用途-不要求署名
一、食品安全之定義
食品安全是一門專門探討在食品加工、存儲及銷售等步驟,甚至是食物之產地環境及培育過程中確保食品衛生及食用安全、降低疾病隱患、防範食物中毒的一個跨學科領域。透過科學方法對於可能造成消費者生命健康危害的項目進行風險分析,進而制定出確保食品安全的管制措施,以排除或減低對於消費者生命、健康的風險,這是食品安全的核心(維基百科,2017)。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對食品衛生與安全的定義為:「食品及原料從採收、收獲後,經由各種加工與調理,為確保食品送到消費者時能有安全及衛生所必要的措施」。因此就定義而言,食品安全的責任是「從生產到食用過程中的每位參與者所要共同承擔的,其中的行為者包含了農作物種植者、食品生產處理者、生產過程管理者、物流配運者、銷售商以及最終真正將食品送入口中的消費者」(徐健銘,2015)。以食品分銷鏈的概念說明如圖1所示:圖中箭頭的每個節點,都會有食品安全妥協和食品安全測試的機會。由於加工食品是極度多源且廣泛的食物聚集和混合,諸如:研磨肉類,洗滌/包裝沙拉蔬菜,乳製品和罐頭食品等,小污染事件都可能透過大量產品和地理區域廣泛地擴散。因此,在箭頭中的每個點提供廉價和快速地篩選廣泛的食物病原體和污染物的能力,將會是食品安全向前邁進一大步。
台灣食品安全問題主要是針對食品加工、進口、消費等等有關的議題,亦為當前申請加入世界衛生組織的主要工作項目之一。目前政府以世界衛生組織促進食品安全的指導原則,將GMP制度(良好作業規範)、HACCP(危害分析重要控制點)列為主要食品安全的治理模式,並於2008年建立「食品安全管制系統」及餐飲業HACCP認證標章(維基百科,2017)。
二、食品安全之重要性
每年在美國腸胃炎的急性病例影響數百萬人,據估計這些病例中有22%至30%是由食源性(Food-borne)疾病或病原體(Pathogens)所引起的食物中毒。例如:據報導,全球13億沙門氏菌病(Salmonellosis)案例,因接觸沙門氏菌而導致的食物中毒每年皆會發生,導致約300萬人死亡。雖然胃腸炎不會對健康成年人造成重大威脅,但症狀至少會暫時衰弱,對兒童,老年人和患有某些疾病的人更容易受到脫水和其他併發症的傷害(US8883488)。
日本自1996年以來出現食品安全有關的各種案例。例如:大腸桿菌O157細菌和副溶血弧菌食物中毒、加工牛奶大量食物中毒、加工食品中混合基因改造(Genetically Modified, GM)的玉米、進口冷凍蔬菜產品的農藥殘留、非法農藥的使用以及農藥誤用引起的產品召回等事件。2001年日本發現了第一隻母牛感染了狂牛症(牛海綿狀腦病, Bovine Spongiform Encephalopathy, BSE),2003年停止從美國進口牛肉。另外肉類產品也出現許多假標籤的問題。此外,2004年,日本和東亞地區的禽流感疫情(Bird Flu)也有報導。因此,許多消費者對進口農產品的安全性感到不安(Koji Sugahara, 2009)。
台灣自2011年以來發生多宗食品安全事件(如塑化劑、大統黑心油等),直到去年(2017)竹苗地區發生戴奧辛毒雞蛋、彰化地區芬普尼雞蛋事件等(張茗喧,2017;鄭傑憶、賴郁薇,2017)引起民眾的廣泛關注,紛紛要求加強監管。除了污染與中毒問題之外,還有人為蓄意的違法使用添加物、標示不實與仿冒造假等問題;前者是食品製造環境和技術之品質不佳所致,後者則是專業知識與技術的誤用和濫用有關。因此,若食品安全管理不當將會造成民眾心理的恐慌,甚至危及生命安全,故食品安全問題是各國必須面對及解決的問題。現今台灣已是WTO的會員國之一,規範範圍從傳統貨品貿易擴展至農產品等,雖然區域貿易自由化的合作下進軍國際市場賺取更多外匯,相對地國內市場帶來龐大的競爭壓力,如何重塑台灣優質農產品品牌形象,尤其是確保食安的最高原則,將是未來最重要的課題。
三、食品安全檢測技術
歐盟Horizon2020與日本第十次技術預測調查食品安全科研發展(陳怡如,2017),可看出奈米技術與生物技術應用在食品檢測,將是未來的發展重點,強調的是快速及現場立即確認的檢測技術和系統。奈米技術應用方面有免疫吸附法測定(Immunosorbent assay, EIA)、免疫磁性分離(Immunomagnetic separation, IMS)、側層流分析法(Lateral flow assay, LFA)、石英晶體微量天平生物感測法(Quartz crystal microbalance, QCM)及生物感測器(Biosensor);生物技術應用方面有聚合酶鏈鎖反應(PCR)、核酸探針(Nucleic acid probe)、生物晶片(Biochip)及生物感測器。
目前食品安全快速檢測技術除了商業化的微量生化試劑盒方法外,利用生物親和性的抗體及 DNA檢測也逐漸得到應用,如免疫吸附法。側層流分析法非常適合用於現場檢測,因其操作簡易且用肉眼即可觀察到結果;免疫磁珠可從大量複雜的食品樣品中快速篩選出特定致病菌或毒素,節省反覆增菌、菌落分離的時間;而免標定的石英晶體微量天平生物感測法及生物感測器,能快速、靈敏的偵測病原體或毒素的存在(溫曉薇,2014)。PCR檢測食品樣本中是否含有特定的基因序列,此技術在食品檢測已逐漸被廣泛應用,尤其是檢測致病微生物、轉基因食品和食品摻偽鑑別等(曾耀源,2014);核酸探針最常用的是DNA探針,可專一性的鑑定微生物,利用核酸檢測的生物技術可準確、迅速地檢測出食品的品質及其中存在的食源性病原體;生物晶片之分生技術,可用於一次鑑定數種微生物,大大降低鑑定所需人力及時間。最常用於微生物鑑定的是微生物特有基因序列的DNA晶片,目前具有新穎且接近實時(Real time)的檢測方案是使用ELISA型實驗室晶片(Lab-on-a-Chip) (Jeong-Yeol Yoon, Bumsang Kim ,2012),可檢測食源性病原體,具有極佳的靈敏度;生物感測器目前以酶感測器檢測農藥殘留較多,主要是基於對膽鹼酯酶(Cholinesterase)的抑制作用,檢測果蔬中有機磷類(OPPs)和氨基甲酸酯類(Carbamate)農藥(上海農業網, 2011)。比較以上食品安全快速檢測技術之優、缺點如表1所示:
表1 各種快速檢測技術之優、缺點比較
檢測技術名稱 | 優點 | 缺點 |
免疫吸附法 | 不需昂貴儀器 | 一次鑑定一種菌 |
免疫磁性分離 | 小量檢體快速篩選 | 須有磁性標記 |
石英晶體微量天平生物感測法 | 免標記物 | 須結合奈米金放大檢測訊號 |
側層流分析法 | 操作簡易肉眼可觀察 | 須專一性抗體 |
聚合酶鏈鎖反應 | 可體外基因放大 | 須確定基因序列片段 |
核酸探針 | 快速(只需一天)、精確度高 | 須確定基因序列片段 |
生物感測器 | 特異性強、反應迅速、成本較低 | 易受干擾,長期缺乏穩定性 |
四、美國食品安全檢測專利分析
本文研究食品安全檢測相關之美國專利,共計分析30件專利申請案,所有專利之技術分類及功效如表3及表4所示:從附表可發現申請核酸檢測技術專利最多(18件),其次是固定免疫吸附測定法專利(11件),生化電極分析專利則僅有申請1件。核酸檢測技術部分主要是以鑑定生物體及鑑定基因改變引起性狀的「混成探針」(hybridization probe)專利申請最多,專利申請數的1/3都集中於學界,主要申請者有Washington State大學及Alberta大學,其功效在鑑定牛油花紋/大理石花紋/皮下脂肪沉積/胴體品質/生長和/或進食效率/BMS(Beef Marble Score),REA(ribeye area)的動物、提供進一步單核苷酸多態性(single nucleaotide polymorphism, SNP)更準確預測動物肉品質表型。其次,例如:模塊化分子鉤(modular molecular clasps)為一種生物感測器,具有生物特有之專一性辨識,由於特異性強、反應迅速和成本較低,已逐漸被廣泛應用於食品安全檢測領域。製備核酸PCR分析是一種基因複製的放大技術,利用DNA / RNA聚合酶於短時間內增幅微量DNA或RNA某段特定基因序列的方法,透過PCR技術檢測食品樣本中是否含有特定的基因序列,便能得悉該食物是否含有致病微生物。混成測定檢測裝置是使用具磁性和可檢測的奈米顆粒與樣品反應,並檢測來自奈米顆粒的信號,以確定樣品中每一種的核酸,台灣目前有1件專利申請是工研院(ITRI)的混成測定檢測裝置;固定免疫吸附測定法方面,有Bioscale lnc.(原申請人,現有專利權人Proterixbio Inc)及Digital Biotech LLC兩家公司申請固定(奈米)顆粒不溶性載体技術,此技術是奈米科技應用之固定化技術(immobilization),以碳奈米管、奈米金或銀粒子做為生物辨識分子與傳遞系統間的連結物(linker),可提高檢測的靈敏度。中國大陸西安微通生物技術公司(Xian Weitong Bioscience)申請配體經化學偶合劑(linker)連接至不溶性載体技術,利用架橋分子修飾生物辨識分子,有效接合在微脂體(liposome)表面,也是為了放大偵測訊號,提高檢測的靈敏度;生化電極分析方面,Auburn大學申請電化學接近測定(Electrochemical proximity assay)的方法,此方法可用於血清樣品中核酸的定量。
目前在食品安全檢測技術方面,無論是核酸檢測或是製備核酸PCR分析、固相免疫及混成測定法的檢測裝置等,強調的是要高靈敏度和準確度分析多種分子結構、食品安全監測的現場應用及確定來自動物或動物的加工產品,確保肉製品的安全等功效。
表2 食品安全檢測專利之技術分類
專利(申請)號 | Title | 現專利權人 | 申請年 | 技術分類 | 功效 編號 |
US20070275390 | 脂肪酸結合蛋白4(“FABP4”)基因之多態性及其與胴體性狀的關係 (Polymorphisms in fatty acid binding protein 4 (''FABP4'') gene and their associations with carcass traits) |
Merial Ltd | 2006 | 核酸檢測技術 | F1-1 |
US20080183394 | 線粒體轉錄因子A(“TFAM”)基因之多態性及其與胴體性狀的關係 (Polymorphisms in mitochondrial transcription factor A ("TFAM") gene and their associations with carcass traits) |
Merial Ltd | 2006 | 核酸檢測技術 | F1-1 |
US7629137 | 使用聲學裝置檢測細菌的方法和設備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detecting bacteria using an acoustic device) |
Proterixbio Inc | 2006 | 固定免疫化學測定 | F1-2 |
US8883488 | 食物威脅劑和食源性病原體的檢測 (Detection of food threat agents and food-borne pathogens) |
Tuskegee Univ | 2011 | 核酸檢測技術 | F1-3 |
US7879552 | UQCRC1 SNPs與脂肪沉積和脂肪酸組成的關聯 (Association of UQCRC1 SNPs with fat deposition and fatty acid composition) |
Washington State Univ | 2008 | 核酸檢測技術 | F1-4 |
US20090024401 | 新型核編碼線粒體聚合酶PAPD1在哺乳動物極端肥胖相關表型中的參與性 (Involvement of a Novel Nuclear-Encoded Mitochondrial Poly(A) Polymerase PAPD1 in Extreme Obesity-Related Phenotypes in Mammals) |
Washington State Univ | 2007 | 核酸檢測技術 | F1-5 |
US20070224623 | 簡化的QTL映射方法篩選和繪製與牛肉大理石相關的新標記 (Simplified QTL mapping approach for screening and mapping novel markers associated with beef marbling) |
Washington State Univ | 2007 | 核酸檢測技術 | F1-5 |
US20090117556 | CBFA2T1和DECR1基因單核苷酸多態性與肉牛性能和胴體優點的關係 (Association of 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 in the CBFA2T1 and DECR1 Genes with Performance and Carcass Merit of Beef Cattle) |
Univ Alberta | 2007 | 核酸檢測技術 | F1-5 |
US7955803 | Urotensin 2及其受體作為牛肉大理石紋評分,肋眼面積和脂肪酸組成的候選基因 (Urotensin 2 and its receptor as candidate genes for beef marbling score, ribeye area and fatty acid composition) |
Washington State Univ | 2008 | 核酸檢測技術 | F1-5 |
US8105776 | 肉牛輪狀表型的品種特異性單體型 (Breed-specific haplotypes for polled phenotypes in cattle) |
Igenity Inc | 2008 | 核酸檢測技術 | F1-6 |
US8097406 | 單核苷酸多態性和單體型與肉牛採食量和採食效率的關聯 (Associations of 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 and haplotype with feed intake and feed efficiency in beef cattle) |
Univ Alberta | 2008 | 核酸檢測技術 | F1-7 |
US8003318 | 生長激素受體,生長素釋放肽,瘦素,神經肽Y和解偶聯蛋白2基因的多態性及其與肉牛量測性能和胴體優點的關係 (Polymorphisms in growth hormone receptor, ghrelin, leptin, neuropeptide Y, and uncoupling protein 2 genes and their associations with measures of performance and carcass merit in beef cattle) |
Univ Alberta | 2007 | 核酸檢測技術 | F1-8 |
US20160178624 | 執行多重測定和目標物富集的裝置和方法 (Device and method to perform multiplex assays and target enrichment) |
Digital Biotech LLC | 2015 | 固定免疫化學測定 | F1-9 |
US20130217598 | 用於病原體,毒素,生物標誌物之微處理器控制的微流體平台和用於食品和水安全,醫療和實驗室應用可移動可更新傳感器陣列之化學檢測 (Microprocessor-controlled microfluidic platform for pathogen, toxin, biomarker, and chemical detection with removable updatable sensor array for food and water safety, medical, and laboratory applications ) |
Ludwig Lester F | 2013 | 固定免疫化學測定 | F1-10 |
US7662564 | 線粒體轉錄因子A(“TFAM”)基因多態性及其與肉牛大理石花紋和皮下脂肪厚度測量的關係 (Polymorphisms in mitochondrial transcription factor A (“TFAM”) gene and their associations with measures of marbling and subcutaneous fat depth in beef cattle) |
Washington State Univ | 2006 | 核酸檢測技術 | F1-11 |
US8377706 | 高選擇性生物電子鼻的嗅覺受體功能化晶體管和使用它的生物傳感器 (Olfactory receptor-functionalized transistors for highly selective bioelectronic nose and biosensor using the same) |
Seoul National Univ | 2010 | 固定免疫化學測定 | F1-12 |
US7927800 | 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8(FGF8)多態性及其單體型與肉牛胴體品質,生長和採食效率的關係 (Associations of polymorphisms in the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8 (FGF8) and its haplotypes with carcass quality, growth and feed efficiency in beef cattle) |
Univ Alberta | 2008 | 核酸檢測技術 | F1-5 |
US8084247 | 生物指標 (Biological indicator) |
American Sterilizer Co | 2010 | 固定免疫化學測定 | F1-13 |
US9410950 | N-(4-aminobutyl)-N-ethylisoluminol官能化的發光金奈米材料及其製備和應用 (Luminescent gold nanomaterial functionalized by N-(4-aminobutyl)-N-ethylisoluminol, preparation and application thereof) |
Univ of Science & Tech of China | 2012 | 固定免疫化學測定 | F1-14 |
US20150024400 | 樣品收集裝置,試劑盒和使用方法 (Sample collection devices, kits and methods of use) |
Life Tech Corp | 2014 | 核酸檢測技術 | F1-15 |
US8840768 | 電沉積分子識別傳感器的製備方法 (Preparation method for molecular recognition sensor by electrodeposition) |
Jiangnan Univ | 2012 | 固定免疫化學測定 | F1-16 |
US9512468 | 使用磁性和可偵測的奈米顆粒,其上連接有寡核苷酸之檢測方法 (Detection method uses magnetic and detectable nanoparticles with oligonucleotides attached thereto) |
Industrial Tech Res Inst ITRI | 2012 | 核酸檢測技術 | F1-16 |
US20150253321 | 增強型光信號的微流體傳感器 (Microfluidic Sensors with Enhanced Optical Signals) |
Univ Princeton | 2015 | 固定免疫化學測定 | F1-17 |
US20060014717 | 用於預防或治療腹瀉的治療組合物 (Therapeutic compositions for use in prophylaxis or treatment of diarrheas) |
Nestec SA | 2005 | 固定免疫化學測定 | F1-18 |
US20130089854 | 點免疫金指向過濾測定的試劑盒及其用途 (Kit for dot immunogold directed filtration assay and use thereof) |
Xian Weitong Bioscience Ltd Co | 2012 | 固定免疫化學測定 | F1-19 |
US20050272057 | DNA小片段決定動物的身份和來源 (Small segments of DNA determine animal identity and source) |
Pyxis Genomics | 2005 | 核酸檢測技術 | F1-20 |
US8481335 | 懸臂式感應的特異性和靈敏度增強 (Specificity and sensitivity enhancement in cantilever sensing) |
Univ Drexel | 2010 | 固定免疫化學測定 | F1-21 |
US9335292 | 電化學接近測定 (Electrochemical proximity assay) |
Univ Auburn | 2012 | 生化電極分析 | F1-22 |
US7919241 | 脂肪酸結合蛋白4(“FABP4”)基因多態性及其與肉牛大理石花紋和皮下脂肪深度的測量關係 (Polymorphisms in fatty acid binding protein 4 (“FABP4”) gene and their associations with measures of marbling and subcutaneous fat depth in beef cattle) |
Washington State Univ | 2006 | 核酸檢測技術 | F1-1 |
US20070276129 | 模塊化分子鉤及其用途(Modular molecular clasps and uses thereof) |
Engeneos inc | 2006 | 核酸檢測技術 | F1-23 |
表3 食品安全檢測專利編號之功效列表
F1-1 | 提供進一步SNP(單核苷酸多態性)更準確預測動物肉品質表型 |
F1-2 | 高靈敏度和準確度分析多種分子結構 |
F1-3 | 使用引物組合快速/高輸出篩選PCR技術,同時檢測多種食品安全性生物威脅劑 |
F1-4 | UQCRC1基因內SNP獲取遺傳數據的電腦輔助方法和系統 |
F1-5 | 可鑑定期望的牛油花紋/大理石花紋/皮下脂肪沉積/胴體品質/生長和/或進食效率/BMS(Beef Marble Score),REA(ribeye area),飽和量(rSFA)和單不飽和(rMUFA)的動物 |
F1-6 | 可預測生產品質特徵/飼養條件/食品安全信息/現場處理審核和位置數據 |
F1-7 | 提供殘留採食量(RFI)期間,基因內SNP具有經濟價值的遺傳性狀之動物鑑定方法 |
F1-8 | 鑑定動物的進食攝入/生長速率/體重/胴體優點等表型進行亞組分類 |
F1-9 | 簡化實驗室測定方案/減少時間,成本和昂貴的專業實驗室設備需求。 |
F1-10 | 有效實現食品安全,水安全,臨床診斷,醫療監測和環境監測的現場應用 |
F1-11 | 提高家畜市場肉嫩生產效率 |
F1-12 | 提高氣味檢測的選擇性和靈敏度 |
F1-13 | 高抗衝擊性,不受噴射衝擊,湍流靜水力而從基底分離 |
F1-14 | 功能性奈米金相優異的化學發光特性 |
F1-15 | 確保收集的樣品中潛在物質進行分析 |
F1-16 | 高選擇性/靈敏度和耐久性 |
F1-17 | 降低光學感測的雜訊改善信號 |
F1-18 | 寡糖高親和力的單價結合活性,提供廣譜抗腹瀉治療 |
F1-19 | 檢測波段廣/靈活性高/可操作性佳 |
F1-20 | 確定樣品來自動物或動物的加工產品,確保肉製品的食品安全 |
F1-21 | 基底增強檢測靈敏度/最小化假陽性/假陰性結果的可能性 |
F1-22 | 定量靶標血清中肽含量 |
F1-23 | 用於環境診斷,工業診斷,食品安全,毒理學,反應催化或高輸出量篩選,以及農業和基礎研究 |
五、台灣食品安全檢測專利分析
本文針對智財局專利資訊檢索系統(TIPO),分析台灣目前有關食品安全檢測之專利資訊,如表5所示:可看出工研院申請食品安全之核酸檢測技術,此技術使用可偵測性之磁性奈米粒子(例如:超磁性奈米氧化鐵)、奈米金或奈米銀粒子等,在奈米粒子表面連接可與待測樣本中的核酸一區域形成互補(混成)的寡核苷酸,偵測奈米粒子的訊號,並確認樣本中的每種核酸;國防醫學院申請細菌核酸之側流免疫檢測技術(lateral flow assay, LFA),此技術是在薄層層析試紙上預先加載一核酸探針,此核酸探針作法為在金奈米粒子上接合一股可互補沙門氏菌16S核醣DNA與核醣RNA,運用此合成之單股DNA核酸探針,可針對沙門氏菌具專一性的檢測。
表4 台灣食品安全檢測專利
專利(申請)號 | Title | 專利權人 | 發明人 | 申請年 | 技術特徵 | 功效 |
I550270 | 食品安全檢測裝置及其製造方法 | 國立清華大學 | 官振盟 約克 羅傑L‧ 藍格 羅伯特S‧ 鄭兆珉 |
2014 | 木質纖維食安檢測裝置 | 操作簡易、安全及快速分析 |
I493172 | 手持化學檢測裝置及應用於該化學檢測裝置的試片 | 張榮法 黃立偉 |
黃立偉 | 2013 | 手持式食安檢測試片及裝置 | 可接收試片光學感測資訊 |
I470084 | 偵測核酸之方法 | 財團法人工業技術研究院 | 德瑞克 菲利浦 | 2012 | 食品安全核酸檢測 | 可偵測性超磁性奈米氧化鐵、金、銀粒子之寡核苷酸 |
201520553 | 偵測細菌之核酸側流免疫分析法 | 國防醫學院 | 劉正哲 侯劭毅 楊俊仁 葉明功 陳柏豪 |
2013 | 細菌核酸之側流免疫檢測 | 金奈米粒子接合的核酸探針對沙門氏菌具專一性 |
200618740 | 食品安全送料裝置 | 柳忠成 | 柳忠成 | 2004 | 食品安全送料裝置 | 不需外加工具或手抵壓,達到送料順利且過程安全 |
六、結論及建議
從台灣食品安全檢測專利分析得知,目前工研院擁有可偵測性磁性奈米粒子、金/銀奈米粒子之核酸檢測技術專利,發明人為英國的德瑞克菲利浦;國防醫學院擁有金奈米粒子接合的核酸探針之側流免疫檢測技術等,可看出台灣研發機構擁有核酸檢測技術之能力。核酸探針涉及到某生物的特定DNA序列,然後以人工合成方法設計出“對應”該DNA序列的單股DNA,如何設計出正確對應的單股DNA將是研究的重點。正確設計對應的單股DNA,使用到CRISPR-Cas9基因編輯專利技術,儘管此技術國外相當成熟(Jorge L. Contreras, Jacob S. Sherkow, 2017),然而尚未實際應用在食品安全核酸探針檢測的技術開發上,主要原因可能是成本較高,缺乏市場誘因。建議台灣可以引進或自行研發相關技術,開發食品安全應用的核酸探針檢測產品。
農藥殘留是食品安全的重要問題之一,也是影響民眾層面較廣的污染源,近年來政府放寬農藥使用規範與殘留標準(鄭郁蓁,2017),已引發消費者極大的恐慌,如何透過健康風險評估來制定標準已是關切的議題。目前最常用的技術是儀器分析法,能夠有效區分農藥殘留的種類及其殘留量,但此法大多需要樣品前處理,昂貴之儀器及對操作人員要求高才能勝任,檢測過程繁雜,需要時間較長,不易進行大量檢驗,故無法普遍實施。實際應用中一般採用商品化的試劑盒進行測定,ELISA測定法之樣品前處理簡單,純化步驟少,大樣本分析時間短,適合用於現場篩選,具有分析速度快、經濟、簡便的特點。但農藥抗體製備不易,而且不能完成多種農藥同時檢測,限制了該技術的應用(謝玉貞、蔣慕琰,2007)。台灣目前並無檢測多種農藥殘留的免疫測定法專利技術,如何突破特異性高的標準化抗體生產技術,發展多抗體EIA,以及提升免疫偵測技術,例如:ELISA型實驗室晶片等都是未來值得投入研究開發。
註:本文摘錄自國家實驗研究院科技政策研究與資訊中心106年度研究報告:「食品安全相關專利及政策之分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