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良基部長:深耕科技田,小國大戰略

導讀
AI人工智慧和年輕學者的職涯發展,是近來科技部政策的主軸,從AI戰略到LEAP博士創新之星與LIFT海外人才歸國橋接方案,我們看到科技部做了很多努力,希望以科技為出發點,提供臺灣年輕人更好的舞台。這些政策背後有一個靈魂人物,那就是科技部陳良基部長。面對資源有限的困境,如何透過科技發展的優勢找回臺灣的主動權?我國AI產業化的具體規劃又是什麼?為扣合本期刊物收錄文章之主題,編輯小組特別整理部長歷次與我們分享的AI小國大戰略理念,提供讀者對國內科技政策趨勢有更完整的了解。

── 科技部部長陳良基

 
        面對不斷改變的新世代,
        堅持打造MIT的創新環境,
        讓領航科技升空守衛臺灣,
        我們說到做到。
        Walk your talk!

AI 人工智慧和年輕學者的職涯發展,是近來科技部政策的主軸,從 AI 戰略到 LEAP 博士創新之星與 LIFT 海外人才歸國橋接方案,我們看到科技部做了很多努力,希望以科技為出發點,提供臺灣年輕人更好的舞台。這些政策背後有一個靈魂人物,那就是科技部陳良基部長。面對資源有限的困境,如何透過科技發展的優勢找回臺灣的主動權?我國 AI 產業化的具體規劃又是什麼?為扣合本期刊物收錄文章之主題,編輯小組特別整理部長歷次與我們分享的 AI 小國大戰略理念,提供讀者對國內科技政策趨勢有更完整的了解。

科技就是改變世界版圖最大的力量

近年來,臺灣面臨比之前更複雜百倍的經濟環境,在國際上也面臨種種困難和挫折,但陳部長仍然有一個夢想,希望臺灣是大家安居樂業,近親遠鄰都喜歡造訪的溫馨家園。

要如何實現這個夢呢?那就是藉助「科技」的力量。四十年前臺灣掌握了契機,創造出最具群聚優勢的半導體產業,成就了數十年的經濟榮景,到現在仍是全球首屈一指。如今,「科技」就是再度翻轉臺灣的新作物。打造創新創業的環境如同土地耕種,只要環境生態建立了,創新的成果自然結實纍纍、源源不絕。

選擇聚焦並凝聚共識的「小國大戰略」

小國與大國相比,可投入之研發資源、人力有限,沒有將資源灑在各領域的本錢。所以,小國除了想辦法創造更大的科技資源,更應將資源花在刀口上。因此,部長堅信小國應有大戰略,才能取得雙贏。究竟這位有科技農夫美譽的部長,要如何利用有限的科技資源來配置臺灣這塊田地?讓科技為臺灣帶來哪些新價值?

以小搏大,進行「有策略的翻轉創新」

”Select and Focus”是臺灣能在世界地圖上被看見的必要戰略思維,這就是「小國大戰略」的出發點!部長認為資源應集中在臺灣的優勢,發揮「以小搏大」的槓桿效應,除了想辦法創造更大的科技資源,更要妥善利用資源,並思考投入在探索未知的基礎研究、既有優勢(如:半導體、資通訊領域),以及在未來趨勢(如:人工智慧、大數據、物聯網、資訊安全、基因編修、區塊鏈等領域)的黃金比例,勇敢針對主題投入資源。

跳躍性的科技創新思維

而他也提到,在摩爾定律(Moore’s Law)的驅動下,世界正以每18個月為一個世代的速度飛快前進,因此臺灣必須加速以跳躍式思考洞察科技發展先機,以「務實去虛」的態度,用聰明的方法,有效率地發掘與解決問題,才可能在未來佔有一席之地。同時也要揉入「快思慢想」的思維,任何規劃都要奠基在證據上,規劃過程也應經過充分溝通,並且一再地回到問題基本面,問自己為什麼而做,才會讓我們在過程中投入的每一分鐘,都是有意義的。

善用科技改變社會,以人為本

去年AlphaGo擊敗圍棋高手的新聞,讓我們意識到科技改變社會正在快速進行中,機器人世代的來臨不再是幻想,雖然外界對人工智慧發展仍有些疑慮,例如機器取代人力造成失業率、機器人失控等,但他認為更應該回歸到「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的初衷。例如,人工智慧在臺灣實際的應用機會在智慧環境,像智慧城市、智慧交通、智慧醫療,都是和民生密切相關的產業。掌握方向,回到人本的意義,才能直接與快速地和社會同步與產生共鳴。

鼓勵年輕人勇於嘗試,擁抱失敗

臺灣多年來的低薪化,讓年輕人對未來有沉重的不確定與失望感。部長說,必須要透過政府的力量為年輕世代建構一個「有努力、就有機會」的環境。在學校時,他常以矽谷的創業典範勉勵學生,創新就是不斷的發現問題、反饋、微調、再發現問題。他說要讓年輕人血液中流著創新基因,永遠願意嘗試新事物,科技部就必須突破舊有文化,容許年輕人有失敗的經驗,讓他們勇於為解決社會需求而創立事業,因為唯有不斷湧現的科技新創事業,才足以把當前產業環境變成一池活水。

創新從科技部做起

每當提到科技部應該扮演的責任時,部長便顯得嚴肅了一點,他說道:「就因為世界充滿「未知的未知」,政府必須用更多探索、創新和企業方法來面對,他希望能帶領科技部建立「前瞻」、「創新」與「容錯」的嶄新組織文化」。尤其在公職服務的這段期間,他觀察到創新在政府部門是有極大風險的!長時間下來,便形成了不敢跳出框架、凡事遵循前例、被動防禦的官場氛圍。他期許科技部能更好地把握變化的趨勢,及時調整方向,把創新内化到日常的政策執行工作中。同時,將失敗當作實驗來管理,才能夠在創新上更銳意進取,不會因為懼怕責難而止步不前,唯有不放過任何對臺灣科技發展的希望和機會,才能為臺灣帶來競爭力!

種下一顆好的AI種子

部長曾經提到,在今年初一趟訪美行程中,深切認知到人工智慧的發展速度超乎預期,未來10到20年,AI是各國投入的重點科技,臺灣若要和世界科技發展的脈動同步,勢必要及早推動人工智慧。正因如此,科技部著手規劃AI相關之計畫,希望以新興科研能量來驅動臺灣創新成長之新動能。部長屢屢強調,科技產業就如同稻田一樣,AI基礎設施就是水力灌溉系統,孵育人才的種子伸出幼芽。所以,必須要由政府負責打造環境,鬆綁法令和建置環境,只要有夠強的主機,那各行各業、各領域的人想要做AI時,就會比較簡單。他認為科技部應扮演「先鋒角色」,作為「時代的先驅」,在各項人工智慧環環相扣、相輔相成下,達到「臺灣AI元年,從此刻開始」的目標。

圖為部長主持「科技部啟動AI創新研究中心-引領新世代風潮」記者會。

也因此,科技部選定AI做為下世代的發展主軸,積極推動各項計畫,如:建構國家級人工智慧研發基礎設施,厚實AI技術發展之基礎環境、設立「AI創新研究中心」、打造「智慧機器人創新基地」、開發智慧終端半導體核心技術(射月計畫)、科技大擂台(Grand Challenge)競賽等活動。

圖為部長於「科技大擂台與AI對話」熱身賽頒獎典禮與Zenbo互動。

目前可以跟大家分享的AI推動成果,包括將與人工智慧大廠輝達公司(NVIDIA)合作打造AI超級電腦,一同引進新創啟動計畫(Inception Program)及深度學習培育學程(Deep Learning Institute),提供進駐科技部青年科技創新創業基地的優秀AI團隊參與,目前已有1000多人參與投入;輝達公司也針對科技部「博士創新之星計畫」,提供3個名額前往美國,進行1年的商業及技術研習。而為了提升半導體關鍵技術,加速開發智慧終端技術,科技部轄下的財團法人國家實驗研究院與EDA供應商新思科技(Synopsys)簽署AI策略聯盟合作意向書。這就是部長在小國大戰略下提到的—「找夥伴」的重要性。

圖為部長出席「LEAP躍升培訓營」為學員加油打氣。

夥伴群策群力,打造豐收好年冬

記得部長與我們分享過自上任以來最深刻的體認是,創新本身雖然重要,然而建構一個完整而健全的創新生態圈,才是更為重要的核心價值。由部長領軍的科技部,未來將以3D1C (Discovery-Development-Delivery-Commercialization)的科研創新循環流程,持續鼓勵臺灣各界勇敢探索未知(Discovery),協助各種具多元性及獨創性的研究開發(Development),輔導研究團隊驗證創新概念的可行性(Delivery),最後更重要的是,運用良好策略,促進創新的果實成功地商業化,為整體社會創造價值(Commercialization),之後讓價值再次回饋學術界,形成生生不息的創新循環。

部長曾語重心長說道,其實臺灣在科技研發方面的實力相當堅強,只是需要政府提供良善的程序和環境。回顧過往的成長歷程,他認為自己那一代已經享受過戰後數十年來經濟發展所帶來的飛揚人生,因此格外有責任要在退休前,留給下一代年輕人一個依然滿懷希望的舞台。重要的是,在這個全速前進的科技時代中,需要大家凝聚心中的理想,匯集所有的力量,朝向共同的願景邁進,而這也是他提出3C精神──「以跳躍式思考發展新興科技(People Change)」、「在產業新局中兼顧社會責任(People Care)」、「多元培育創業家精神(People Can)」──背後最重要的原因。

面對科技的瞬息萬變,創新才是科技發展的關鍵,人才更是科技發展的基石,唯有在快速的科技變化中提前準備、在人本思維中營造契機、持續培養未來所需之科研人才,才能以新興科研能量驅動臺灣創新成長的新動能,並且達到以創新科技守護臺灣的願望,在與部長接觸的過程中,可以感受到他堅信「沒有奇蹟,只有累積」,他相信憑著大家的努力和志氣,必定能夠勁由心生,由決心中滋生出無窮的拚勁,讓臺灣再登科技的巔峰。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