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強奬勵青年科研人才迫在眉睫
科研成果在經濟發展、健康改善、環境管理和貫穿人類活動的所有領域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Group of Eight, 2016)。為培養出滿足國家科研事業以及工業發展需要的各種類型的卓越科研人才,各國都在積極調整教育、科研政策,擴大對人力資本的投入。尤其,Lehman(1953)提出科學家重要的科學貢獻通常在40歲以前做出的,鑒於此,世界各國均有針對青年科研人才培育與發展的相關政策,希望透過提供充足的資金、營造良好的環境、排除可能的障礙,讓有潛力的年輕科研人才盡情發揮,以促進科研重大突破、不斷創新,贏得國際競爭優勢。
著作權聲明:CC0 Public Domain-可以做商業用途-不要求署名
一、 科研人才的需求與發展
人力資本的素質與持續創新的能量是知識經濟的競爭力基礎(Ander, 2012; Radjou, Prabhu&Ahuja, 2012)。為滿足知識經濟社會發展對高階人才需求的增加,世界上很多國家都經歷了博士教育規模的擴張。過去近二十年來,不論是已開發或新興開發中國家,博士學位人數即使增加幅度不同,但是均呈現增長的現象。2014年,非OECD國家在全球授予的新博士學位的比重已達四分之一以上(圖1)。
資料來源:Based on OECD (2015), OECD Education at a Glance 2015: OECD Indicators, OECD Publishing, Paris, http://dx.doi.org/10.1787/eag-2015-en
然而,與規模擴張相伴隨的是博士畢業生的就業困難問題。相關高技能人才認為發展無法符合期待而減低了攻讀博士的意願,因此,近年來STEM(科學、技術、工程&數學)領域的博士數量相較於整體以及其他領域的博士數量開始下滑,特別是英、德、日等博士大國(圖2)。
資料來源:OECD (2016), OECD Education and Skills Database, extracted from OECD.Stat on 24 September 2016. http://oe.cd/disclaimer
註 : 虛線是依據ISCED 2011的數値;美國在2010年之後,2013年之前的資料是依據ISCED 1997編整,2013年之後則是收集在ISCED 2011中。
由於高階科研人才是發展和推動知識經濟的關鍵,各國並不希望因為博士就業的情形而大幅減少博士人才的培養數量。尤其,科學家和工程師的持續供給是驅動創新的前題(Hanushek, et al., 2008; Roschelle, et al., 2011),政策訂定者與學者特別關注STEM領域的教育與人才培育以免影響國家競爭力(Augustine, et al., 2010)。加上,高齡化與年輕世代對於科學興趣削減可能帶來的人才不足,以致須仰賴國外人才而帶來可能的安全顧慮,因此,各國面對預算緊縮帶來的大量短期聘僱契約博士後研究、競爭型短期計畫補助的現象,進行檢討並開始修正、研議新做法以因應(OECD, 2016)。
整體而言,各國面對博士就業問題,並非消極地減少博士人才的培育,反之,多數以積極的做法來因應。亦即,一方面讓更多的博士具備多元技能以勝任學術與非學術領域的各種其他職業,一方面則是祭出各種獎勵與資助措施,以及優化科研環境與基礎建設。企盼吸納與延攬更多有潛力之卓越優秀人才投入尖端的學術研究,並藉以創造出人才的「馬太效應」(係指社會中出現一種強者愈強、弱者愈弱或者富者愈富、窮者愈窮的現象)(Cuthbert & Molla, 2015; Kaiser, 2012; Kraus, et al., 2008)。
二、 獎勵職涯初期學者的做法中年齡是重要的考量
從二次大戰後,科技、教育、經濟之間的關連性日趨密切。面對科研人才的培育、使用與引進,各先進國家都從資金、政策面向給與全面的支持,以確保全球科研人才競爭中居於領先地位。特別是,各國均有各種支持職涯初期學者(Early Career Researchers, ECRs)的做法。這是由於維持學術卓越與品質是知識經濟時代競爭優勢的關鍵(Feifere & Zvidrins, 2012; Lo, 2010; Friesenhahn & Beaudry, 2014),而其中更核心的是來自於年輕研究族群的科學貢獻與學術產出(繆亞軍、戚巍&鍾琪,2013;Malysheva, 2013)。亦即,年輕科學研究者掌握了發展國家科研與創新體系所需的智慧資本。
另一方面,職涯初期學者是研究團隊的基本組成,通常也是執行研究計畫的主力。在學術職涯愈來愈不具吸引力的情況下,職涯初期學者階段亦為是否繼續追求學術或科學職涯的關鍵期間。研究體系是否持續保有卓越的人才投入,左右一個新研究世代是否能順利產生,因此,為了國家的科研競爭與產業經濟的長遠發展,各國都特別關注有潛力的職涯初期學者是否獲得充分的扶植與支持。
歐洲研究憲章(European Charter for Researchers)定義早期階段研究者(Early Stage Researchers)為一個研究者在其研究行動的首先四年,包含研究訓練的期間,通常可以涵蓋博士與博後階段。依據League of European Research Universities (European Commission, 2011) (研究大學聯盟),將研究人員的職涯發展進程(Research Career Path)分為四個階段(R1~R4)(表1)。
表1 研究人員的職涯發展進程
R1 | First Stage Researcher (up to the point of PhD) | 如佐理研究員、博碩士 |
R2 | Recognised Researcher (PhD holders or equivalent who are not yet fully independent) | 如助理研究員、博後研究員、講師、助理教授 |
R3 | Established Researcher (researchers who have developed a level of independence) | 如副研究員、高級講師、副教授 |
R4 | Leading Researcher (researchers leading their research area or field) |
如研究員、教授、研究教授 |
根據IDEA Consult et al. (2013)的研究所提供的國際比較資料,顯示出R1~R4職涯階段與研究者的年齡和職位是配合的。職涯的進展有國家的特殊性,但是平均是R1(30歲)、R2(36歲)、R3(41歲)、R4(46-51歲),而大部分國家的職涯進展是看研究者的優勢與表現而非僅年資。一般而言,處於早期階段的研究者(R1~R2或者R2~R3初期) 是指一位研究者正處於由依賴轉為能夠獨立執行研究工作並有高度研究產出的過渡期,即處於中間轉換階段的研究者均屬之(Gingras et al., 2008; Laudel & Glaser 2008; European Science Foundation 2009; Boulton 2011; Youtie et al., 2013)。Muller (2014)認為職涯初期學者是年齡低於35歲的博士後,尤其不應超過40歲。
依據國研院科政中心統計1901-2015年物理、化學以及生理醫學諾貝爾獎得主獲獎研究發表年齡之分析。37至41歲為學者產生重大突破的年齡期間,而產生重大突破的前階段,則為培植及補助的重要時程(國研院科政中心學術能量分析團隊,2017)。也有學者研究發現,物理、化學領域學者,其高被引論文發表比例最高的是在31~35歲區間(洪文琪,2016)。不論是從生理上或心理上探究原因,也都支持此現象。在生理上,研究者因為年齡的增長,一方面會經歷對抽象思維的流暢性、靈活性與獨創性較為不足等的衰退,另一方面,則是面臨新陳代謝變慢,以及體能與精力的下滑。在心理上,首先,隨著社會化的加深,年齡增長後,研究者嘗試探索新事物的冒險傾向和追求問題解決的獨創性都被謹慎性取而代之;其次,35歲以下的研究者大多是處於職涯發展初期,而正面臨生存和競爭壓力,亟需向外界證明自己的能力,因此,更具有外在取向的成就動機,故會以更大的熱情投入科研的競爭型獎勵;第三,創造力是結合熱情和經驗的結果,大約在38~40歲之間達到最高峰值,在此峰值之前,個體創作極具新穎性,在這之後,產出則進入常規化。綜而言之,35歲以下的青年科研人才,不論從生理或心理層面來看,都是處於投入科學研究的最佳狀態,因而是科研成果的豐收期(劉梅等人,2016)。
事實上,世界各國針對職涯初期學者的獎補助做法當中,不乏有關年齡或畢業年限方面的條件限制。例如:日本學術振興學會在2010年設立的「學術振興會育志奬」是頒給34歲以下在日本求學的博士生(JSPS Ikushi Prize program)(註1)。而學術振興學會推出的Grants-in-Aid for Scientific Research-KAKENHI,則主要針對36歲以下的博士以資助其進行國際合作研究(註2)。日本文部科學省(MEXT) 頒發的研究獎學金(Postgraduate Scholarships)是提供補助給與35歲以下的年輕科研人才至日本進行研究或進修(註3)。美國青年科學家和工程師總統奬(Presidential Early Career Awards for Scientists and Engineers, PECASE)是針對取得博士學位不久、從事科研工作五年內的科學家與工程師(註4)。印度國家科學院青年科學家奬(Indian National Science Academy (INSA) medal for Young Scientists)設立於1974年,被題名者必須是35歲以下的印度科學家(註5)。而印度根據2008年的議會法案(Act of Parliament) 成立科學與工程研究委員會(The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Research Board; SERB)以支持新興科學與工程之基礎研究。其設立的職涯初期研究奬(Early Career Research Award),旨在支持37歲以下的年輕研究人員去投入科學和工程前沿領域之研究(註6)等等。
在各國的不同獎勵方案當中,若從獲獎者的長期發展潛力(獲獎年齡低)與獎勵金額來看,有兩個獎項特別值得關注。一是美國科學基金會(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NSF)設立於1975年的艾倫·沃特曼獎(Alan T. Waterman Award),另一則是德國於2002年設立的Sofja Kovalevskaja獎(Sofja Kovalevskaja Award)。茲簡述如下:
艾倫·沃特曼獎是美國科學基金會頒發獎項中的最高榮譽,其被提名者必須是35歲以下或取得博士學位七年之內的美國公民或永久居民(基金會在考量女性和少數族裔少數群體的狀況與獎勵對象的均衡性,將於2018年開始變更條件為40歲以下或取得博士學位十年之內(註7))。主要獎勵在數學、物理、生物、工程、社會或其他科學領域,於研究質量上表現出卓越的個人成就而領先同行的青年研究者,並且強調研究的原創性、創新性和對所在領域的顯著影響力。此外,美國科學基金會鼓勵任何機構或個人提名且無名額限制。獲獎者可獲得五年100萬美元(合約3300萬台幣)的獎勵贈款以進行進一步的科學研究(註8)。此獎項在美國另有「青年諾貝爾獎」的美名,多數年度都僅有一名獲獎者。從1976到2017年共有43名獲獎者,年齡最小的僅27歲,平均年齡則為34.3。而且,過去獲獎者都在後續研究中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包括:獲得諾貝爾獎、菲爾茲奬、美國國家科學奬章、獲選為美國國家院士等等(李強等人,2015; NSF網站資料)。
Sofja Kovalevskaja獎(Sofja Kovalevskaja Award)是德國最有價值的學術獎項之一。其讓獲獎者在獨特優渥的條件下開展研究工作:五年中,他們可以在自己選擇的德國大學中獨立而幾乎沒有受到行政限制地進行自己的研究計畫,同時建立自己的研究團隊,獲獎者的獎金總額可達165萬歐元(合約5900萬台幣)。2002年時,德國在聯邦政府的「投資未來」(Investment in the Future Programme; ZIP)計劃之下,聯邦教育和研究部(the Federal Ministry of Education and Research)希望藉由將國際頂尖優秀研究人才在其職業發展初期即延攬至德國,幫助頂尖研究快速突破。也促進國內年輕研究人員一起投入合作研究,藉以幫助德國研究單位更國際化,並對德國本身有潛力年輕研究人才的產生激勵效果,於是,開始了此研究獎項。Sofja Kovalevskaja獎於當年1月份首次頒發給來自國外13個國家研究所工作的29名初級研究人員,其中最小的只有27歲。一開始此獎項每兩年頒發一次,自2014年開始則每年頒發。最近三年的獲獎者,平均年齡介於32~35歲之間,年齡最小的則僅29歲。完成博士學位六年內的國外所有學科的科學家和學者均有申請資格(人文社會科學和醫學學者為了順利執行研究計畫,必要時會要求對德國有相當的了解; 科學家和工程師必須熟練掌握德語或英語)。審查時則著重申請者具有顯著的研究成績,以及其未來要進行的研究計畫具有創造與創新性(註9)。
上述兩個獎項的設立目標,都是希望透過提供充足的科研經費吸引並留住那些最優秀的年輕科研人員,鼓勵他們投入科技研發並作出實質貢獻如:更快地獲得研究上突破性發現。同時,透過他們能夠帶來外溢效用,包括:跨國知識的交流與新興研究團隊的建立等。
三、 台灣科研人才之奬勵發展概況
21世紀,隨著各國經濟增長的支撐點轉向資訊、新材料、生物技術、新能源、環保、海洋高技術產業等高科技產業,世界的競爭的核心可說是高科技人才的競爭。尤其,研究指出,將近80%的領導型產業來自於學術機構所做的研究結果(Atkinson & Pelfrey, 2010),研究人員年齡老化將影響創新觀點的嘗試,進而影響科學的進展(Kuhn, 1962&1977)。因此,世界各先進國家對於年輕科研人才的培育均不遺餘力,其做法包括:第一,強化研究生教育,擴大博士、博士後與跨科學人才的培養規模;其次,促進高教、科研機構與產業界共同合作;第三,強化年輕科研人才的獎勵與資助等(各國科技與高教部門網站)。
科技部為國內學術研究機構資源的提供者,台灣目前針對大專院校及學術研究機構之學術研究人才的培育,主要是藉由設定不同計畫目標下,提供研究補助以支持我國學術研究人才提升研究水準,因而,有針對各階段的人才不同的奬補助策略(圖3)。
資料來源:科技部網站;本研究整理繪製
其中,針對職涯初期學者的奬補助方案,包括:一般研究計畫補助中的博後研究、博後獨立研究、新進人員研究計畫等,還有獎勵項目中的吳大猷奬、博後學術著作奬…等,這些奬補助方案均已行之有年。然而,近年來學研人才卻顯現出老齡化的趨勢,由大學學術人員整體年齡結構的變化,可以看出近十年來老化趨勢並無停歇(圖4)。事實上,我國大學教授中的年輕族群(44歲以下)比重逐年下降(由2007年的50.7%降為2013年的25.6%),並且,依照此變化趨勢,透過數據的推估,至2018年將降為17.1%,至2023年則持續降低至10.9%(張于紳,2016)。也就是,隨著少子化趨勢,若沒有任何政策推動,將自然產生大學專任教授整體年齡老化的現象。
資料來源:教育部統計處;本研究整理
註:係指助理教授級以上師資之年齡分佈
此外,台灣近年來充斥著博士人才「無法學以致用」、「浪費國家教育資源」,以及「高教105大限」等輿論,導致年輕學子擔心學術研究發展的職涯前景而不再投入學研領域,因此,近年來報考就讀國內博士班的人數持續下滑。從教育部統計資料來看,博士在學生人數自2000年開始下滑,而畢業生人數則從2014年開始呈現負成長(圖5)。此刻,政府若能針對具有研究與創新潛力的年輕卓越科研人才,在獲得奬補助的名額與期限上,給予充足的預算,將可彰顯出國家積極培育高端科研人才的決心,以俾助於扭轉青年人才不再投入科學研究之職涯發展的趨勢。
資料來源:教育部統計處;本研究整理
四、 結論
由於青年階段是學術研究人才成長的關鍵期,這一階段的潛能開發程度直接決定了學術研究人才的後期發展狀況。另外,對於青年人才而言,一方面正處於研究生涯中創造性最旺盛的階段,一方面他們又處於職涯發展的起步階段,亟需能夠無後顧之憂地投入研究藉以獲得科研成就的認可,因此,這個時期的獎勵往往能產生雪中送炭的效果,並達到最大程度的效用。美國早於1975年即設立的艾倫·沃特曼獎(Alan T. Waterman Award)以及近期德國於2002年所設立的Sofja Kovalevskaja獎即是兩個最顯著的例子。其透過高額的獎助金額與長時間(五年)的資助,吸引並留住了最頂尖的年輕科研人才。並且,數據資料顯示,這些年輕的獲獎者不乏在其後續研究生涯中對其所在的科研領域帶來相當程度的貢獻(李強等人,2015 & NSF網站資料)。然而,台灣迄今尚無與此相似規模的奬補助措施。面對大學學術人員整體年齡的老化可能帶來負面影響以及世代交替之危機,若能以優渥的研究條件吸引與鼓勵更多的優秀有潛力的年輕人才投身科學研究,不啻為一種值得學習的做法。
< p="">
<>進一步,政府亦可評估人才發展狀況、環境條件與預算規劃,適時擴大奬補助的員額數量,亦即,整體透過提供大規模與長期性的科研經費為誘因,鼓勵優秀年輕學研人才投入創新性的研究,也透過充分預算的支持,加強年輕科研人才晉升發展的機會。藉由奬補助增加國際交流的機會與經驗,俾助於研究的突破性發現,促使其於研究職涯初期即能獲得具國際優勢的位置,而利於後續長久發展,也讓我國年輕學者得以在國際學術社群間,取得發言權及影響力。總而言之,為了我國科研發展的長期競爭力,政府提出加強奬勵與補助年輕科研人才的具體做法,實在刻不容緩。
註釋
註1:資料來源:https://www.jsps.go.jp/english/e-ikushi-prize/outline.html
註2:資料來源:https://www.jsps.go.jp/english/e-grants/grants09_fy2017_f.html
註3:資料來源:http://www.uk.emb-japan.go.jp/itpr_en/mext_postgrad.html
註4:資料來源:https://www.nsf.gov/awards/pecase.jsp
註5:資料來源:https://insaindia.res.in/aa4young1.php
註6:資料來源:http://www.serb.gov.in/ecr.php
註7:資料來源:http://www.sciencemag.org/news/2017/04/nsf-s-uphill-road-making-prestigious-early-career-award-more-diverse
註8:資料來源:https://www.nsf.gov/od/waterman/waterman.jsp
註9:資料來源:https://www.humboldt-foundation.de/web/kovalevskaja-awar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