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學科的邊界-我國跨領域科研補助機制初探
面對能源安全、氣候變遷等日益複雜的全球性議題,若僅從單一學科領域提出解法或能解燃眉之急,如欲妥善地回應議題本身甚至由議題延伸出的多面向需求,宜納入全面性思維與系統性規劃。因此,各國學研單位逐漸在現行學科架構下,重新檢視如何界定研究的範疇,期跨越學科領域的既有邊界,串聯學者專家,以眾人之力回應眾人之事。本文嘗試研析在我國科研補助機制之推動歷程中,啟動跨領域整合研究的驅動力為何?又是如何推動跨領域研究以連結不同學科間的合作呢?
著作權聲明: CC0 Public Domain-可以做商業用途-不要求署名
求知是人類的本性(Knowledge is human nature)--亞里斯多德(Aristotle)
將知識分為不同類別想法可追溯到柏拉圖(Plato)和亞里斯多德(Aristotle),亞里斯多德以自然當作科學研究的客觀對象並進行分類,逐漸將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演變成許多獨立的學科,可說是學科分類的奠基者,亦使學術研究更具結構性與架構性。十九世紀後,大學的科系分際愈加顯著化,隨著個別學科細分其研究主題,此種細分法促使特色的課程得以擴展,但也有見樹不見林的隱憂。
今日我們遇到的重大問題與挑戰,其所牽涉的知識已跨越許多學科,已非單一人就可以掌握處理,並且這些重大問題與挑戰多為全球性的議題,如能源、水資源、氣候、糧食與健康,是需要自然科學家與社會科學家通力合作的。透過跨學科領域的研究視角不僅使人們可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更期待可解決前所未有的問題,也可對既存的問題及不易以傳統方法處理的問題,找到創新的回應方案。
在本文中,跨領域研究是指跨學科領域 (interdisciplinary)的研究,而「跨領域 (interdisciplinary)」一詞,最早可從牛津英語詞典(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的引文追溯到1937年12月社會學雜誌的內容(Ledford, 2015)。成立於1923年的美國社會科學研究委員會(US Social Science Research Council),在回顧發展歷史中提出該研究委員會的發展願景,即包含成為一個跨領域研究交流的平台,使來自各學科的學者及研究人員以提供解決問題的知識融合方式得以聚集在一起(SSRC, 2016),該研究委員會可謂是跨領域合作的先驅者。
如前所述,我們需要回應的是全球性的議題,其複雜性高且涵蓋層面廣,因此在本文中所探討的跨領域研究,以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跨領域合作研究所遭遇的挑戰與改變為主,進而檢視我國科研補助機制下「跨領域整合型研究計畫」的發展歷程,並提出本文的初步觀察與研究發現作為對國內科研補助機制的調整建議。
一、跨領域研究的挑戰與改變
跨領域研究不只是一項工作,不僅僅只是將不同技能專長的研究人員組隊以共同處理問題,更是綜整各研究人員之間不同的意見以達到共識的過程。跨領域研究需要高度的團隊合作,但是多元化的跨域合作形成大型計畫團隊時,有時反而造成團隊成員間的互動不夠,溝通不足。
在跨領域研究中,不同學科領域的「先天」特性,也會造成不平等的合作,如社會學科較少有貴重儀器的經費需求,產出成果多以質化表現,並需要較長的時間方能展現成果效益,因此,不論就資助單位的資助準則或是從計畫團隊內的組織分工而言,社會科學常面對跨領域合作中不對稱的經費配置或是不平等的研究分工等問題,成為推動跨領域的隱性障礙(Viseu, 2015)。當計畫資助單位要求或強調計畫成果效益的社會影響時,計畫團隊中的社會科學家經常被要求擔任計畫評估的工作,若社會科學家在計畫執行後期才被要求加入,並非在計畫形成之初就將該學科納入研究範疇中共同討論交流,其跨領域研究及合作的實際效益,恐難適切地評估計畫成果效益的社會影響,其成果也難妥適地回應社會需求與大眾期盼。
過往大眾對自然科學獨尊的心態,以致於社會科學的研究主題甚至研究方法常未受到相對的尊重對待與足夠的研究自由。另外,因計畫管理所要求的目標設定與進度管控,也因學科的研究方法不同而難有一致的設定方式。為使社會科學在跨領域合作中作出有意義且具影響力的貢獻,重新思考研究架構及經費配置是有其必要。換言之,藉由提高經費的資助穩定性與使用彈性,保障研究資源的額度及使用,不僅維持跨領域團隊組成意願,也可促成研究團隊間的資源共享與經驗傳承。
另一方面,訓練跨領域人才也是一項新的挑戰,除了研究人員需要思考新的研究方法以調適回應跨領域研究,對計畫管理者(如計畫主持人及計畫資助單位)而言,也需要思考新的計畫成果評估方式進行計畫的效益評估。在此考量下,部份學者(Ledford, 2015)認為應先要求年輕新進的研究人員在單一領域經過嚴格訓練後,其專業技能成熟後再進入跨領域研究的模式,方能真正發揮跨領域合作的效益。
為提升實質的跨領域合作效益,部份國家也嘗試成立跨領域研究中心,邀集不同學科領域的研究人員駐點研究,期待透過實體場域促使研究人員間的對話與合作更緊密,或者有更多創新的想法可以被激盪產生,但此作法也有反對的意見提出,表示當該領域的資深研究人員「出走」參加跨領域研究,其原本隸屬的學科領域之研究能量可能會被削弱。此外,對年輕的研究人員而言,在原本的專長領域研究發展應該可以較快的取得好的學術表現,有利未來的升等、取得長期聘約及爭取較多的研究經費,若參加跨領域研究,其產出及效益將難以預期,也可能難以找到適合的研究同儕評估,更有可能會與原本專長領域的研究同儕「漸行漸遠」。
如何客觀公平的評量跨領域研究成果,也是推動跨領域研究的主要挑戰。另一方面,就研究論文產出面而言,跨領域研究成果有時很難在單一領域較高品質的期刊獲得認可,或是不易尋得適合的審查委員。雖然近年已有以跨領域為主的學術期刊發行,但是其收錄標準尚有待確認的空間。
二、我國跨領域整合型研究計畫之推動脈絡與盤點分析
我國關於推動跨領域研究之探討,在民國71年第二次 全國科學技術會議 的討論議題中已納入討論,其為議題二「建立國內基礎科學研究之環境」之子題三「提高基礎科學研究之素質」項下題綱三「如何推動科際研究」。其後民國74年起, 科技部 (原國科會)陸續成立基礎科學各學科部門規劃,進而擇定中長程可行的重點發展方向,以形成重點歸向之研究計畫群。同時也支援專題研究計畫,分為一般性及配合國家建設及經濟發展之大型科際整合研究計畫。屬於配合國家建設及經濟發展之大型重要計畫,由科技部(原國科會)組成規劃小組,主動聯繫協調各有關機構研擬提出,並須組織大型計畫審查專案小組負責評審。其中大型科際整合研究計畫在民國74年進行9項重點計畫,分別為:自動化工程技術研究計畫、資訊軟體計畫、遺傳工程研究計畫、肝炎防治計畫、製藥研究技術轉移計畫、矽烷應用計畫、中氣層研究計畫、防災計畫及昆蟲性費洛蒙研究計畫(科技部,1985~2013)。
之後依補助目的不同,科技部(原國科會)將專題研究計畫分為自由型研究計畫及目標導向型研究計畫,其中目標導向型研究計畫項下啟動「跨領域整合型研究計畫」的公告徵求與補助申請。民國93年12月,科技部(原國科會)開始公告徵求94年度跨領域整合型研究計畫,該年度研究主題計有8項,計畫全程執行期間為3年,主辦學術司(原學術處)含括人文、生物、自然、工程與科教各領域,之後每年年底前均公告徵求次年度跨領域整合型研究計畫,且公告的研究主題每年均有所調整。其中在民國94年至97年四年之間,提出了16項研究主題,涵蓋學門與領域甚廣,為推動跨領域整合型研究計畫相當積極的期間。之後部份研究主題退場但陸續有新的研究主題提出,至民國101年計有14項研究主題,其中包含從第一個四年(民國94年至97年)延續公告的5項研究主題。民國105年8月已公告徵求106年度跨領域整合型研究計畫,計有6項研究主題,其中延續公告的只有1項。若將歷年來的研究主題包含已退場的主題數合併統計,共計公告33項研究主題,請參見圖1所示 (科技部,2004~2016;科技部,2016a)。
檢視跨領域整合型研究計畫之推動概況後,依循民國88年1月公布的「 科學技術基本法 」,其中第十條內容規範:「政府應考量國家發展方向、社會需求情形及區域均衡發展,每四年訂定 國家科學技術發展計畫 ,作為擬訂科學技術政策與推動科學技術研究發展之依據。」由前述可知,「國家科學技術發展計畫」對我國科技政策而言,為一重要的政策驅動力,亦為形成我國科技政策的重要基盤文件。再者,國家科學技術發展計畫於訂定過程中,同時會參酌中央研究院、科學技術研究部門、產業部門及相關社會團體之意見,並經全國科學技術會議討論及產出會議的共識與結論後,據以參採並成為計畫初稿內容,再提報行政院核定後通過實施。因此,本文以我國國家科學技術發展計畫為主要的政策驅動力,自「國家科學技術發展計畫(民國90年至93年)」起,盤點已報院核定的四本國家科學技術發展計畫之內容,從中挖掘倡議推動跨領域整合型研究計畫之政策依據。
基於國家科學技術發展計畫的立案程序,本文透過對歷年四本國家科學技術發展計畫內容的盤點,不僅連結對應科技部跨領域整合型研究計畫的推動歷程,更進一步地掌握跨領域整合型研究計畫執行成效之背景脈絡,進而觀察計畫補助機制調整推動的重點,關於前述國家科學技術發展計畫與科技部跨領域整合型研究計畫的關聯與分析,請參見圖2所示。
整體而言,國家科學技術發展計畫的撰寫過程中,因參採產官學研各界之多元視角並延續現有政策的一貫性,使計畫內容得以兼具深度與廣度。因此,當前民眾所關注的事項以及社會整體的需求,亦會含括在國家科學技術發展計畫內容當中。再者,為回應執行國家科學技術發展計畫項下相關措施與執行工作,相關的執行方案如跨領域科研補助機制等推動方向亦會深受影響。為觀察跨領域整合型計畫的研究主題演變發展,本文依圖1科技部跨領域整合型研究計畫徵求公告彙整結果,以自然科學領域的公告主題為例,進一步以 政府研究資訊系統 (Government Research Bulletin, 簡稱GRB)進行該主題項下歷年計畫件數與經費之盤點,並將結果繪製如圖3所示(科技部,2016b)。因此,依圖1的徵求公告彙整,可知科技部自然科學領域13年來的公告研究主題共計7項,再由圖3可看出,自94年度即開始公告徵求計畫並延續至今的主題為「以尖端物理/化學方法探索生物系統跨領域研究」,本文採分年度統計核定通過之整合型研究計畫件數再將之加總,累計至今有141件整合型研究計畫,由於各整合型計畫項下各子計畫的件數及其核定經費數不一,因此本文以各子計畫為統計單位,估計單件計畫的平均經費約為2,300千元/件。而自民國104年起公告的研究主題「建立以社會需求為核心的技術創新藍圖─科技產業、創新技術與人文社會經濟的跨領域研究」,採分年度統計加總後,累計有15件整合型研究計畫,再以各子計畫為統計單位,估計其單件計畫的平均經費約為6,500千元/件。
輔以圖3的計畫件數與經費之案例盤點與分析,進而整體觀察我國公告研究主題的演變趨勢及推動跨領域研究的初步成效,可發現回應社會發展需求的公告主題逐漸呈現,而各主題下的整合型研究計畫亦從如何回應全球性的問題至社會大眾的需求,隨之擴大跨領域的合作廣度,也就是從相近的自然科學學科領域間,逐漸朝向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之間的跨學科領域合作,期藉由跨領域合作研究帶來更全面性的研究視角、更長期性的影響評估及更貼近應用需求的方案手段,以有效地回應日益複雜的全球性議題以及相伴而生的衝擊與影響。
三、不只「跨領域研究」,更要跨出「研究舒適圈」
跨領域研究相較一般傳統型研究而言,計畫架構龐大、參與人員眾多,往往需要較多的預算經費與較長執行期程,但是初期產出卻未必有令人眼前一亮的佳績,因此常挑戰著資助單位繼續投資或補助的意願。另一方面,如何找到更適合的方式評估跨領域研究成果,合理地呈現研究成果的效益,促使跨領域研究團隊得以堅持,也是推動跨領域研究成功與否的關鍵因素。本文透過問題挖掘與研究發現,分別從計畫立案、計畫審查及計畫管理三方面,對我國現有的跨領域整合型研究計畫推動機制提出原則性的建議如下,以供公部門參採與調整,期能促進研究人員對跨領域研究有更高的參與意願及更佳的合作條件:
- 在計畫立案方面:為形成實質的跨領域研究團隊,以整合而非組合的方式設立計畫架構,計畫主持人與計畫成員間的互動溝通是不可或缺的,如何共同形塑計畫願景?如何加強彼此不同學科間的瞭解?本文建議就我國而言,計畫資助單位(含公部門)宜設定3~5年較長的計畫執行期程,並投入穩定的資助經費,將有助於提高參與人員的持續參與意願,也可提供計畫主持人與團隊成員間有較充裕的磨合期,降低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之間不容易互動合作的障礙,並凝聚團隊的向心力。
- 在計畫審查方面:經由對跨領域研究計畫執行架構的探討,若欲使計畫如期如質達成目標,現行的審查機制宜對審查委員的職掌與計畫的績效作出調整。對審查委員而言,本文建議可考量在我國現有機制中納入「導師」的指導功能,不僅要求跨領域研究團隊作出執行的承諾,也期望審查委員能以委員會的型式,從研究主題的公告徵求,到計畫立案審查、執行訪視至結案發表的過程中,委員亦可承諾陪同跨領域研究團隊推動執行,以更多元的視角給予建議,以更適切的績效指標評估計畫。期透過更細緻的計畫審查方式,共同落實跨領域研究的成果,有效地回應社會發展下的需求及挑戰,讓研究成果得以入世應用。
- 在計畫管理方面:對跨領域研究計畫而言,除了計畫經費的穩定支持,經費使用的彈性也需要檢視調整。期待研究團隊內因結合不同屬性的學科進行創新,因此研究方法或工作項目也有可能是與以往不同的作法,較難以既有的案例為經費規模的參考,如何進行經費使用審查?如何判斷經費的合理使用?考量我國既有的審查作業相關規範,本文建議可結合前述審查委員會議的型式,對一定金額以上的經費使用,宜請計畫執行團隊在會議上說明報告,提請委員共同檢視,避免因計畫工作項目的考慮不全造成經費使用的衝擊,更減少經費及其他資源投入後使用未能最佳化的困擾。最後以計畫管理的角度,本文亦建議設計跨領域研究團隊間交流活動的必要性,帶動各團隊內分工整合與團隊間的良性競爭,藉由跨領域研究逐漸跨出創新的思維。
在現今各國科研補助機制中,不論考量資助經費的要件、學術獎勵的準則、學術期刊的審查,以及組織架構的設立等,整體而言,對於跨越不同學科領域之間的合作研究,審查者與決策者們認同且期待研究的原創性,但對計畫定位、評估方式,特別是實體組織的設立,仍有不同的意見交流中,進一步而言,若期待跨領域研究回應政策規劃與社會發展等需求,更有待打造出適宜跨領域研究的計畫管理模式與溝通平台,以逐漸落實計畫的應用成果。公部門、研究資助單位與大學等學研機制,如希望鼓勵更多的研究人員離開熟悉的「研究舒適圈」,成立並加入充滿挑戰與確定的「跨學科領域研究」,通往這條跨領域研究路上的小石頭仍有待移除,方能提高研究人員的參與意願,並推動研究團隊大步向前邁進。
優質推薦
【電子書城】目的型跨域整合計畫推動模式分析: 科技部社會需求導向跨領域計畫的回顧與前瞻
【閱讀全文】
知識體系的分工日趨精細,然而社會發展的挑戰卻日益複雜,往往需結合不同領域的知識、技術來尋求解答。同時,跨領域合作可結合不同視角,產生新創意,甚至萌生新的知識領域。但要成功整合不同領域的能量,有許多條件需要滿足。本研究針對科技部自然司社會需求跨領域計畫,進行檢視與分析,另並借鏡瑞士、澳洲及歐盟推動類似方案的方式,對該案做出進一步改進的建議,供未來推動跨領域研究方案時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