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新加坡作為前進東南亞之創業基地

導讀
新加坡從過去的轉運樞紐到現在的新創基地,創業活動相當活絡,背後最有力的推手就是政府,採取多元的創業政策措施支持。本文概要分析新加坡政府支持創新創業之政策與措施,除了政府領軍投資吸引國際資金的創業投資體系外,亦以更積極聚焦的方式打造友善的創業生態群聚,再加上正在崛起的東協地緣優勢,可選擇作為新創前進東南亞之創業基地,加速創業的成功。
文章圖片所有權:https://flic.kr/p/xMnJsW,Created by David Russo
著作權聲明:姓名標示

一、新加坡之創新創業發展概況

新加坡是一個自由貿易的城市型國家,商業交易信譽良好,且新加坡有優良的投資環境,是國際性的金融中心,亦為世界第二繁忙之港口,且屢次被外國研究機構評定為投資最有保障的國家。其政治上的穩定、和諧的勞資關係、完善的基礎設施和高效率的服務水準、有完善吸引外資及獎勵之制度、且人民教育水準高、工人素質世界第一,均是吸引大量外資湧入的誘因。

隨著中國大陸走向調整產業結構的發展,經濟增長趨緩明顯進入新常態,全球的關注漸漸移轉到東南亞國家;然而,東南亞各國發展差異使然,又以新加坡在創新方面的表現走在最前端,根據世界經濟論壇(WEF)「2016年全球競爭力報告」指出東南亞國家分別所處的不同發展程度階段(要素驅動、效率導向、創新導向),其中僅有新加坡處於創新導向階段。根據Wong and Singh(2008)的研究,早期新加坡在產業起飛階段以外資的技術移轉為主;1990年代晚期後,新加坡致力於吸引全球創新創業人才,由效率導向轉型為創新導向,進入高科技創業家精神與基礎研發活動階段,營造有利於創新與創業的環境,為企業創新與創業提供支持是現階段新加坡創新政策的主要內容,亦即現階段新加坡的國家創新系統處在重視創新與科技創業的第四階段,聚焦自主技術創新能力,高科技新創企業的形成,以及轉向基礎研發和新的科學基礎產業的發展(參見圖1)。在新加坡最新五年一期的國家科技計畫-研究、創新與創業2020計畫(Research, Innovation and Enterprise 2020 Plan,RIE 2020 Plan )即明確宣示,將聚焦投入四大策略重點科研領域:先進製造技術,生物醫藥,服務與數位經濟,及城市解決方案與永續發展,並以科技創新產業作為經濟成長的新動力(NRF,2016a)。

圖1 新加坡國家創新系統發展四個階段之技術能力演進
資料來源:本研究修正自Wong and Singh(2008)

從「全球創業觀察(GEM)2014年新加坡報告」顯示,新加坡早期創業比率(Total Early-stage Entrepreneurship(TEA) Rate)達11%,即每100個人當中有11人正投入創業或為成立3.5年之新創事業,在27個比較國家中僅次於美國、澳洲和加拿大之後,其年齡層介於35~44歲者最具創業熱忱,占比達14.1%。根據 Hawksford Singapore 2016年第3季之調查報告,該季有16,000多家的新事業設立登記;同時,新加坡之新設立事業的產業分布,整體來看以批發貿易居首,其次為金融服務,營運總部或管理顧問則居第三。新加坡正日益成為企業高價值創新工作和知識基地的樞紐,因為完善的智財權制度補充了高品質的勞動力和基礎設施,吸引越來越多的國際公司和新創企業在新加坡設立研發和創新中心。新技術的利用是現代新創企業的一個重要面向,與其他國家相比,新加坡早期創業使用最新科技(一年內)和新科技(過去1至5年),分別位列第三和第一,具體來說,新加坡早期創業使用最新科技(一年內)19.3%,另外32.9%的早期創業使用新科技(過去1至5年),這些數字分別顯著高於這兩個指標的平均值10.6%和19.8%,而且運用新科技創業之比例呈現逐年增加,從2012年的43.9%、2013年的48%至2014年的52.2%。根據該報告所提列國際化的程度來看,源於新加坡之國內市場有限,新創事業多以國外市場為目標,將產品或服務提供至其他國家的情況很普遍,客戶有75%以上為外國客戶者占比達14.9%,排名第三,僅次於盧森堡與比利時。同時,新創事業有外國資金投入者亦不在少數,新創事業雖然以本土資金為主,但是含有外資之比例也有三成左右,而外資對於企業之國際化根據研究顯示有正向助益。就創業環境的友善度來看,根據該報告之說明,多數受訪的當地專家表示,新加坡有充足創業投資,使創業家和新創事業可以獲取足夠的資金,以為創業或讓事業維持經營;其次,多數的專家也認為新加坡政府在政策給予創業高度的支持,諸如:友善的官僚體系、稅捐上的優惠、在國家政策之研訂時會高度考量新創事業與事業成長之議題。此外,多數專家也肯定新加坡政府之創業協助措施的可得性。此外,根據世界銀行的全球經商報告(Doing Business)排名顯示,創業動能或是競爭力較高的國家,通常是對於創業給予較少行政要求者,例如新加坡即是。新加坡是全球數一數二設立新創事業最快的地方之一,直接到「新加坡商業註冊局」辦理註冊,只要1天的時間即可以完成公司的註冊程序,7-14天及可完成外資公司設立取得營業執照(Hawksford Singapore, 2016)。

新加坡政府領軍投資,匯集了亞洲最多國際創投,資金很充沛,根據「亞洲創投期刊」指出,亞洲創投資金有19%落在以新加坡為基地的新創公司,已領先日本、韓國、香港,是點子和資金相遇之地,營造出一個創業成功比例較高的環境,對於想切入東南亞市場的新創團隊來說,具有戰略地位。新加坡政府願意以5比1的出資方式和國際創投合作新創公司,也就是創投投1元,政府投5元,最多到50萬新幣,吸引大批國際知名創投和加速器進駐新加坡,不僅大舉引納亞太區域的創業人才進駐新加坡,新創團隊獲得國際知名創投投資的機會也因此提高,以優惠政策措施致力打造一個人才、技術和資源匯集的完整創業生態系統。新加坡作為新創公司中心的地位,在全球已逐漸受到矚目,根據美國商業數據公司Compass發布的「2015年全球新創公司生態環境排名」報告顯示,新加坡的新創生態環境在全球排名第10,位居亞洲榜首。

二、新加坡政府的創業籌資政策和補助計畫

創業初期最關鍵的是資金,缺乏足夠的資金往往是新創企業最常見的絆腳石。有鑑於此,新加坡政府及其相關機構,積極致力促進新加坡成功作為一個新創友好國家。企業發展是新加坡政府的首要議題,為扶持創新創業,致力於打造一個親商,和支持有利於想要在新加坡創業的創業家的創業環境。新創企業選擇新加坡作為營運總部可以受益於一個全球最佳的經商環境,完善的基礎設施,低稅制,友善的官僚體系,以及容易得到高教育水準的勞動力。

新加坡政府已經推出許多新創企業可獲得資金和補助的政策措施,很多對外來創業家都有幫助,包括:政府資助股權融資計畫,現金補助,企業育成中心計畫,債務融資計畫,以及稅收優惠政策。

(一)政府資助股權融資計畫

股權融資是受投資者借給企業,以換取公司股權的資本。這種融資形式非常適合需要額外的資金,特別是在創業發展早期階段的新創公司。除了股權資本的私人來源,也有新加坡政府為了促進民間資本的供給而推出某些合作投資的股權融資計劃。換句話說,政府與第三方投資者共同合作投資新創企業。新加坡政府資助股權融資計畫,包括不同部會推動實施的計畫:

1.SPRING新創企業發展計畫(SPRING SEEDS):SPRING SEEDS是由新加坡標準生產力與創新局(Standards, Productivity and Innovation Board,簡稱SPRING)設立的SPRING SEEDS資本公司(SPRING SEEDS Capital Pte Ltd)推動實施的一種股權投資方案,與獨立的第三方投資人一起合作投資在商業上可行的新加坡新創公司,以1:1比例匹配共同投資最高新加坡幣100萬元;第一輪投資通常最高新加坡幣30萬元。SPRING SEEDS 資本公司和第三方投資者在該新創公司的股權比例投資(SPRING, 2016)。

2.企業天使計畫(Business Angel Scheme,BAS):企業天使計畫也是由新加坡標準生產力與創新局(SPRING)設立的SPRING SEEDS資本公司推動實施的一種股權投資方案,與預先核准的企業天使一起合作投資在成長導向的新加坡創新型新創公司,以1:1比例匹配共同投資最高新加坡幣150萬元。SPRING SEEDS資本公司與企業天使團體將依在該新創公司的股權比例投資(SPRING, 2016)。

3.早期階段創業資助計劃(Early-Stage Venture Funding Scheme, EVFS):早期階段創業資助計劃(EVFS)是由國家研究基金會(National Research Foundation ,簡稱NRF)負責管理的股權投資方案,選擇創投公司籌集第三方投資者的聯合資助計畫,至少籌集新加坡幣1千萬元,將獲得國家研究基金會(NRF)1:1比例最高新加坡幣1千萬元的匹配資金,以投資早期科技新創公司,符合條件的科技新創公司可以直接向創投公司尋求最高新加坡幣300萬元的資金(NRF,2016b)。

4.產業特定加速器計畫(Sector Specific Accelerator, SSA):新加坡標準生產力與創新局(SPRING)針對生醫科技產業投入新加坡幣7,000萬元,啟動SSA計畫,計畫的核心是由具經驗的創業家帶領民間企業經營5個加速器,包括:Clearbridge BSA,Singapore Medtech Accelerator,Zicom MedTacc ,Medtech Alliance,Venturecraft Group,以1:1比例共同投資具有潛力之生醫科技創業,提供新創公司早期資金資助,專家和業師諮詢指導,為具成長潛力與國際化導向的醫療科技新創企業提供加速服務(SPRING,2016)。

(二)現金補助

到新加坡創立新創公司的優點之一,是有抱負的創業家能夠獲得由不同政府部門發放資助各產業的各種新創企業補助。每個補助都有其設定的條款和條件,包括資格標準和支付方式,通常情況下,只授予覆蓋所需資金的百分比,企業所有者必須在媒合場合尋求所需的剩餘資本。大多數補助新創企業,旨在鼓勵創新,研究發展,以及社會原因的投資。新加坡政府提供的新創企業補助計畫包括:

1.ACE新創企業計畫:ACE新創企業計畫是一項財務補助計畫,創業行動社區(ACE)與創業者以7:3比例提供最高新加坡幣5萬元創業補助,換言之,創業者需要自己籌資新加坡幣 21,429元,才能獲得新加坡幣5萬元的創業補助。對於選定的企業,ACE將以3: 7比例提供新加的新加坡幣5萬元補助,對於這些企業,總補助上限為新加坡幣10萬元,ACE不採取股權換取資金補助(Hawksford Singapore, 2016b)。

2.概念驗證補助計畫(Proof Of Concept, POC):提供最高新加坡幣25萬元補助技術概念驗證發展專案計畫,補助對象為研究人員和公司,國家研究基金會(NRF)負責管理大學和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的計畫,而新加坡標準生產力與創新局(SPRING)的科技型事業商業化計畫則負責資助中小型企業公司在概念驗證階段(POC)的一種並行計畫(Wong, 2011)。

3.科技型事業商業化計畫(Technology Enterprise Commercialization Scheme, TECS):為催化科技型新創事業的形成與發展,研發全新的、創新且可能改變市場的科技IP,給予高風險新創的補助。由資訊通訊發展管理局(IDA)和新加坡標準生產力與創新局(SPRING)共同管理的補助計畫,TECS激發新技術新創企業的形成,以協助這類研發專有技術朝向科技構想產權化、商業化所需的早期資助。申請人可申請概念驗證(POC)或價值驗證(POV)補助,取決於技術或解決方案/概念的發展階段。TECS提供的補助如下:

(1)在概念驗證階段(POC):每案補助上限為「必要成本」的100% ,最高新加坡幣25萬元。

(2)在價值驗證階段(POV):每案補助上限為「必要成本」的85%,最高新加坡幣50萬元。申請人必須出示潛在客戶或第三方投資者的合作意願證明(Hawksford Singapore, 2016 ;SPRING,2016)。

4.iSTART:加速和催化創業計畫(Accelerate & Catalyse Entrepreneurship, ACE):iSTART:ACE計畫是一由資訊通訊發展管理局(IDA)管理的補助計畫,旨在鼓勵並協助新加坡為主的新創企業加快技術商業化和透過利用國際上成熟技術催化進入國際市場活動。根據iSTART:ACE計畫,IDA將以補助金的形式提供資金支持符合條件的新創公司,補助涵蓋5個技術人員的薪資最高達50%,一年最高上限新加坡幣25萬元的補助(Hawksford Singapore, 2016b)。

(三)企業育成中心計畫

企業育成中心對新創企業家不僅是尋找資金的寶貴資源,更重要的是為他們的新創企業獲得業師指導和訣竅專業知識。一般情況下,企業育成中心提供新創企業在創業發展的早期階段獲得具有成本效益的共享服務,業務指導,並提供金融財務援助的運作實體空間,非常適合那些希望獲得低成本創業的常規支持、指導、資金和網絡的新創企業。目前在新加坡提供給新創企業的育成中心計畫,包括:

1.NRF科技育成計畫:國家研究基金會(NRF)已遴選出15個育成中心透過業師指導以及資金培育新加坡高科技新創企業。NRF在育成中心提供每個新創公司最多85%共同資助,最高新加坡幣50萬元。育成中心將需要投入至少15%的剩餘資金。NRF和育成中心將取得該新創公司比例投資的股權(Hawksford Singapore, 2016b)。

2.育成中心發展計畫:由新加坡標準生產力與創新局(SPRING)管理的育成中心發展計畫,提供最高70%補助金支持育成中心與新創企業加速器,積極引進幫助培育新創企業的計畫,包括聘請業師成本,市場行銷服務/事件費用,雇用育成中心經理人員,培訓人員,為新創企業提供共享服務/設備等。新創公司可以從育成中心發展計畫支持育成中心與新創企業加速器提供的各種育成計畫中受益(Hawksford Singapore, 2016b ;SPRING,2016)。

3.破壞性創新育成中心計畫:是由新加坡Innosight創投公司和國家研究基金會(NRF)共同合作針對早期階段新創公司的育成中心基金。識別出具破壞性創新潛力的新創企業,並在他們的早期階段提供了指導,包括資金投資最多達新加坡幣50~60萬元。國家研究基金會(NRF)提供85%共同資助支持進駐育成中心的破壞性創新潛力的新創企業(Hawksford Singapore, 2016b; NRF,2016)。

4.快速環境和水技術育成中心計畫:由經濟發展局(EDB)管理的快速技術育成中心計畫,提供新創公司在環境和水技術的技術商業化所需資源,最高新加坡幣30萬元或85%的資金支持,以較低者為準。此外,新創企業進駐水技術育成中心將會獲得提供業師指導和技術指導,指定的育成中心將將取得該新創公司比例投資的股權(Hawksford Singapore, 2016b; NRF,2016)。

(四)債務融資計畫

債務融資是新創公司的創業者希望不必放棄自己利潤份額的一個可行籌集資金選項,唯一的缺點是,必須按時償還貸款,且借款人都必須償還貸款人,不論新創公司是否產生利潤。債務融資的傳統來源為家人和朋友以及私人債務融資計畫“友誼貸款”。不過,在新加坡也有專為中小企業設計的許多政府債務融資計畫,新創企業符合資格標準也可以利用這些債務融資計畫獲得融資,包括:

1.小額貸款計畫:在小額貸款計畫,參與的銀行和金融機構將借給符合條件的新加坡企業最高新加坡幣10萬元貸款供日常運作或購置自動和升級工廠設備,而中小企業支付最低利率5.75%,不超過4年貸款期限(Hawksford Singapore, 2016b ;SPRING,2016)。

2.貸款保險計畫(LIS):貸款保險計劃確保對違約風險的貸款,政府與新創企業共同分擔保險費,該LIS支持國內貿易和海外貿易的設施。LIS沒有最高貸款數額,溢價率,利率和貸款期限將由保險公司根據借款人的風險狀況決定。政府提供50%的保費支持,還款結構和擔保要求由參與的金融機構來決定(Hawksford Singapore, 2016b ;SPRING,2016)。

(五)稅收激勵計畫

新加坡政府非常慎重和值得注意的支持創業措施之一,是已經導入新創企業的稅收優惠措施。以稅收優惠作為獎勵創業者為經濟建立更多的企業和創造更多就業機會的激勵措施,新加坡政府提供新創企業和中小企業的各種稅收優惠措施,包括:

1.新創企業免稅:新加坡初創公司符合一定資格條件可以在一定程度利用對每一個公司第一個連續三年的應納稅所得額完全免稅。一個新成立的新加坡公司,滿足資格條件(即在新加坡註冊成立,是新加坡稅務居民,並有不超過20名股東,其中至少有一個是個人股東持有股份至少10%),徵稅如下:

(1)對於每一個新創公司的第1個連續三個納稅年度 - 應納稅所得額第1個新加坡幣10萬元課以0%的公司稅和次一個應納稅所得額新加坡幣20萬元課以8.5%(部分豁免)稅率。上述應納稅所得額超過新加坡幣30萬元將課以17%稅率的正常企業所得稅。

(2)從第4個納稅年度起-在應納稅所得額不超過新加坡幣30萬元,每年的應納稅所得額課以8.5%的稅率,上述應納稅所得額超過新加坡幣30萬元部分 將課以17%稅率的正常企業所得稅(Hawksford Singapore, 2016b)。

2.生產力和創新優惠計畫:新加坡首先在2010年推出生產力和創新優惠(Productivity and Innovation Credit,簡稱PIC)計畫,旨在鼓勵企業從事創新和生產活動的稅收優惠計畫。透過PIC計畫,中小企業可在提高生產力及創新方面的費用投資享有上限400%的額外稅額扣除,或享有60%的現金補貼。以下每個符合條件的創新活動的支出上限為新加坡幣40萬元,包括:研究發展; 註冊智財; 購置/授權使用智財;設計活動,透過技術或軟體的自動化;員工培訓等6個項目。在2014年財政預算案通過延長另一個三年PIC計畫(直到2018年),最新政策規定凡是2016年8月1日之後發生的支出(在PIC範圍內的),相關開支,只享受40%的政府現金補貼,稅額扣除比例400%不變。2019年計畫到期後將不再提供稅收優惠(Hawksford Singapore, 2016b;獅城論壇,2016)。

3.特定產業稅收優惠:除了上面提到的稅收優惠,新加坡還有各種特定產業的稅收優惠政策適用於中小型企業,包括新創企業適用。新加坡能為了維持某些特定產業在當今全球化環境的競爭力,實施獎勵特定產業的稅收優惠政策,例如:金融服務業,基金管理業,海運業,電子商務業等等(Hawksford Singapore, 2016b)。

4.天使投資者減稅計畫:依新加坡目前的天使投資人減稅計畫中規定,符合條件包括於一年内投資於新創企業超過新加坡幣10萬元,並持續持股超過兩年兩項條件者,投資新創企業的成本可享有50%的減稅優惠(每年上限額度為新加坡幣50萬元)。此優惠將延長5年期限,至2020年3月31日止(SPRING,2016)。

三、新加坡的創業人才政策

根據2015-2016全球人才競爭指數調查,新加坡在吸引和留住人才的競爭力,全球排名第二(僅次於瑞士),亞太地區居冠(INSEAD, 2015)。新加坡對創業人才的吸引,除了簽證與經商成本外,還有其對創新創業的大力支持。針對有意在新加坡發展業務的海外公司或創投創業人士,提供創業簽證(EntrePass),公司成立後,符合資質的自然人股東可以向新加坡人力部申請創業簽證,可獲得新加坡1年居留權,申請者可在居留期間無限次出入境,只要在新加坡本地繼續商業活動,就可在居留期滿時更新居留權,核可後最多可取得8年的新加坡居住就業權,相同效期的家屬簽證及有機會成為永久居民。

另外,還有「新加坡小額資金創業定居計畫」,主要針對21至55歲海外專業人士或創業家,可至新加坡申請創業,只需提供商業計畫書,多與創業簽證共同辦理。此計畫有兩種服務方案,方案一申請目的以商業運作為主,獲得身份為輔,必須先註冊新加坡公司和委託新加坡方董事管理並撰寫商業計畫書與創業入境簽證(EntrePass)申請。且申請人必須是企業法人或者股東(必須持股30%以上),要確實在新加坡設立公司並展開業務運作,且需繳足資本至少有5萬新幣以上。方案二辦理的目的是以獲得身份為主要原因,商務為輔。必須先撰寫商業計畫書辦理創業入境簽證申請,再註冊新加坡公司和委託管理。此方案對申請人商務背景並無要求,但要求申請人要有很強的創業點子,並有意願到新加坡創業、開拓新商機,而申請創業准證成功後,需在新加坡註冊公司營運,且繳交資本至少達到5萬新幣,佔有股份至少30%以上(劉欣儀,2015)。

四、新加坡的創業基地政策

新加坡政府領軍投資,在大大小小的新創事業出資、出力、出人脈,致力於打造「東南亞矽谷」,為吸引各國創業者到新加坡實現創業夢想,積極強化創業基礎設施,由政府媒體發展署局(Media Development Authority, MDA)、新加坡電信(SingTel Innov8)、新加坡大學企業中心(NUS Enterprise)於2011年在緯壹科技城(One North)共同成立創業基地BLK71;後續新加坡標準生產力與創新局(SPRING)與裕廊鎮管理局(JTC)和其他政府機構合作在此基礎上擴建BLK73與BLK79,設立名為「LaunchPad」的新創園區,把分散各地的創業孵化器集中,並彙聚全國創業資源催生新創企業,其中於BLK79設置一站式的創業設施-BASH(Building Amazing Startups Here)作為新加坡最大的一站式新創企業群聚基地,此一創業基地由資通訊投資公司(Infocomm Investments Pte Ltd, IIPL)負責規劃與營運,聚合了整個創業價值鏈的參與者於同一個樓層,這些參與者包括:加速器、投資人、孵化器和創業家,而IIPL所提供的功能與服務包括:邊做邊學(prototyping lab)、業師與社群網絡等,以驅動科技創新創業。這個新創企業群聚基地可容納多達500家新創企業和35家孵化器,除有助於資源的聚焦之外,也提供新創業者、創投、在地既有業者及業師等聚集與交流的場域,對於協助創業者加速前進成長有相當大的助力。

五、以新加坡作為前進東南亞市場的跳板

東協經濟共同體(ASEAN Economic Community, 簡稱AEC)於2015年底正式成立,AEC拿掉各國間所有關稅、非關稅障礙(如簽證、通關規定、關貿限制等),最終目標是區域經濟整合東協10國成為一體化的單一市場。在服務業方面,除金融業、電信等部份特許行業,航空運輸、餐飲旅遊等服務業,東協10國也全面相互開放。換言之,未來只要在東協任何國家設立企業,整個東協,就是該企業的「內需」市場。東協10國將逐漸從國際政經舞台的配角位置,躍升為全世界成長最快的區域經濟體,加總人口6.3億,是僅次於中國、印度的第三大「國」,其中超過50%的年輕勞動力,和30%且不斷增加中的新興中產階級所帶來的市場潛力,形成全球重視的新興經濟強權。相對於同質性高、國人較熟悉的歐美與中國大陸市場,東協十國的語言文化複雜,且各國發展程度不一,從基礎建設、資本市場結構、政治制度、宗教信仰到市場需求等,差異甚大,商業模式難以複製,因此對人民背景與文化多元有高度適應力和融合多元各國工作者的新加坡作為前進東南亞市場的跳板,優越的地理位置使新加坡轉口貿易蓬勃發展,再加上新加坡政府積極採取自由貿易政策,除關稅優惠之外,更打造自由港、自由貿易區等措施,提供完善的服務,不僅造就了無可取代的轉口貿易樞紐地位,友善的投資環境與移民政策,更吸引各國的投資與優秀的人才,許多跨國企業與新創公司皆到新加坡設點,國際知名創投紛紛大舉進入新加坡,2013年,創投總共投資了17億美元在新加坡的科技產業,比起2011年的2,730萬美元足足成長了60倍(參見圖2),投資金額遠大於香港,甚至超越了市場大得多的日本和南韓(Chan, 2015),投資者看的是快速成長的東南亞市場,背後連結9個東協國家、6.25億人口,是國際投資人繼中國大陸熱後,看到的新商機。

圖2 亞洲主要科技市場近三年吸引創投資金趨勢圖
資料來源:Asian Venture Capital Journal,The Wall Street Journal(2014)

根據新加坡國家人口及人才署公布最新的「2016年人口簡報(Population in Brief 2016)」,新加坡總人口達近561萬人,新加坡公民有341萬人,佔總人口的60.78%(其中含外國人轉成公民的),而新加坡的永久居民加上各類准證持有者為219萬人,接近40%,說新加坡是一個移民城市並不為過。報告中統計數據顯示,新移民入籍新加坡的人數達20,815人,其中來自周邊地緣的東南亞國家新移民占了58.7%,其他亞洲國家占35%(ICA,2016)。新加坡政府計劃每年繼續引進15,000名到25,000名的新移民,以補償因新加坡公民人口萎縮和老齡化造成的勞動力短缺,其中,勞動力人口不斷縮減的速度可以透過更多的移民,特別是技術移民來減緩。技術移民一向是新加坡非常重要的生產力來源,因此吸引更多的新勞動力移民會增加勞動年齡人口,為新加坡未來的創新經濟發展注入跨國多元人才元素,將有利於新創企業累積國際人脈的機會,提供足夠的在地人才來協助廠商進入周邊東南亞國家市場。

對台灣創業者而言,新加坡完善的基礎建設、相似的語言文化,加上其匯流東南亞的資訊與人才,並支持外國企業進駐的優惠政策,讓新加坡成為台灣創業者進入東南亞市場最好的起點,從新加坡開始,熟悉東南亞各國文化與消費者習慣是最好的策略(Lai,2016)。人才是台灣進軍東南亞的挑戰,找到了解東南亞市場的所需在地人才,可作為大多數為技術背景台灣創業者的互補夥伴,有助減少語言、文化和行銷障礙,以新加坡向外輻射,作為放眼東南亞市場的敲門磚。由於歷史背景與經濟發展狀況,選擇以新加坡作為前進東南亞的起點,雖然物價昂貴、人才薪資高,但新加坡政府正積極營造新創基地,給予新創公司稅務減免,甚至政府領軍投資吸引國際創投資金進入新加坡,協助國際創新技術與新加坡創新創業生態系統之國際鏈結,再加上前述創業政策支持的優勢,讓新加坡成為台灣新創公司在東南亞最適合發展的地點,可就近募資汲取資源,包括了解東南亞市場的所需在地人才,以及熟悉在地市場、已在當地投資同類型產業的華裔創業家前輩們,是前進東南亞地國家新興市場最適合發展的跳板。

六、結語

新加坡正處於新創企業高速發展的風口上,背後最有力的推手就是政府,新加坡政府已經推出許多使新創企業獲得資金和補助的政策措施,可供外來創業者申請獲得實質幫助,另外值得注意的新加坡支持創業措施是已經導入新創企業的稅收優惠措施。對台灣創業者而言,選擇在新加坡創業,作為前進東南亞的起點,須先思考自己前進東南亞市場所擁有的優勢為何,在異地打拼不比在國內容易,若無卓越優勢難以闖出好成績;更重要的是,需要分析自身所擁有的優勢能否因應當地的不足而產生商機,更重要的是體認東南亞市場的需求差異甚大,商業模式難以複製,想要實現創業商業模式在地生根,應多請益熟悉在地市場、已在當地投資同類型產業的華裔創業家前輩們的經驗,並借助我國在東南亞國家設立的經貿據點,尋找合適的資源,將會對市場前景有更十足的把握。惟有事前做好準備功課,善用資源做好管理,才能提升在東南亞市場創業的成功機率,進而拓展到國際市場永續發展。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