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科技政策浮現新趨勢:以科研成果解決社會問題
科技政策的走向反映出一國政府未來將如何因應內外的挑戰。韓戰之後,追趕先進國家與解決民生問題成為韓國政策首要目標,然而,1997年金融海嘯的教訓,讓韓國政府發現信奉新自由主義的後果是社會經濟加速兩極化,並且在少子化和高齡化的加乘影響之下,韓國民眾對於社會福利方面的需求與日俱增。故而,韓國政府開始通盤性地思考國家未來的發展順序、如何打破研究疆界、如何有效解決社會問題,甚至是可行的成效考核的方式。
著作權聲明:CC0 Public Domain-可以做商業用途-不要求署名
科學技術與創新政策(以下簡稱為科技政策)一詞大約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後出現,在其後的冷戰時期進入公共政策的領域,並且逐漸被大眾傳播媒體廣泛討論。不難發現,科技政策出現的緣由與戰事息息相關,而科技政策的走向,也反映出一國政府未來將如何因應內外的挑戰。
以主導戰爭走向的美國來說,二次大戰期間動員科學家的成功經驗,讓美國大幅提升經濟與軍事實力順利晉身世界霸權,並為維持難以挑戰的地位至今。戰後,羅斯福總統的科技顧問、戰時領導美國「科學研發辦公室」(Office of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的凡納爾˙布希(Vannevar Bush)發表了被認為是20世紀科技政策最重要的文件—《科學:永無止境的前沿》(Science: The Endless Frontier) ,樹立了線性創新模型(linear model of innovation),為政府支持科技研發提供了難以撼動的依據,成為各國科技政策規劃的基本架構(Sargent and Shea, 2016)。
戰後,新興工業化國家幾乎都以提升國家經濟實力為目的,設立專責機構且擬定未來科技發展方針,深信投入基礎科學研究的回報,最終會顯現在國家經濟的成長上。然而,這樣的線性創新模型,卻與實際的創新過程不符而備受質疑。由於線性創新主張創新的來源是基礎研究,單純地認為只要增加基礎研究,便可提升技術創新,進而帶動下游的產品開發,最後達到提高人民生活品質的目的。但是,許多新興工業化國家在戰後逐漸邁入民主化,不求成果或是不計代價的投入基礎研究,無法在短期內讓人民「有感」,因此越來越難以取信於選民,科技政策服膺的目標因而開始從原本的提升經濟或軍事實力,慢慢納入其他目的,例如:解決社會問題。接下來,我們將目光轉回亞洲,觀察天災人禍不斷的韓國,在科技政策的討論上出現了什麼新洞見,以及可為我國帶來的啟發。
韓戰之後,追趕先進國家與解決民生問題成為政策首要目標,從1960年代開始,經濟快速成長提升人民生活水準,被認為已達成大部分的政策目標;然而,1997年金融海嘯的教訓,讓韓國政府發現信奉新自由主義的後果是社會經濟加速兩極化,在少子化和高齡化的加乘影響之下,韓國民眾對於社會福利方面的需求毫不意外地與日俱增。
大企業長期以來壟斷社會資源,導致韓國房地產飆漲、貧富差距拉大、社會安全亮起紅燈等危機之中,因此,「經濟民主化」一躍而上成為2012年總統大選的重要議題,當時候選人皆向選民承諾將藉由調節大財閥寡占的經濟結構,讓所得分配和發展機會更加公平(李明,2012)。朴槿惠在總統大選勝出後,韓國國家科學技術審議會議透過跨部會討論,試圖提出新的綜合行動方案,希望透過科技來解決社會問題。
科技政策的形成和執行過程,在經年累月地技術追趕下已存在一套固定的思維架構。調整目標不但意味著人心思變,也表示政策效益衡量標準的改變,這包含研究領域的劃分、研究成果的認定、以及政策效益評估等。由下表我們可以發現,這樣的轉變不單單只是檢討先前偏重量化的管理思維,而是通盤性地思考未來發展的順序、打破研究疆域、如何有效解決問題,乃至於成效考核的方式。
表1 韓國解決社會問題導向型研發計畫的主要特徵
現行科技政策:技術取得 | 未來科技政策:解決社會問題 | ||
目標 | 成長導向,著重國家經濟發展 | 人本導向,經濟發展與提升生活品質一樣重要 | |
R&D, R&BD➡R&SD(Research and Solution Development) | |||
主要目的 | 增進科技競爭力 | 解決社會問題 | |
特徵 | ‧ 科技整合 ‧ 提供者為核心的研發 |
整合性的解決問題 接受者為核心的研發 |
|
階段性重點 | 規劃 | 研究領域劃分 | 研究領域與政策領域相互搭配 |
管理 | 提升研發成果為導向 (計劃管理) |
解決問題和因應變化 (解方諮詢) |
|
評估 | ‧ 論文或專利等研究成果 ‧ 研究結果驗證與普及化 |
藉由研究產出(產品或服務)解決社會問題的程度 | |
主要驅力 | 技術發展 | 探究社會問題與系統化解決問題 |
至於,哪些議題應該首要處理呢?2013年韓國國家科學技術審議會議組成跨部會的研究團隊,從大趨勢分析中找出30個民眾關心的議題,再透過問卷和專家座談的方式從中萃取出10個可執行的方案主題,各類問題的提出與議題形成,彙整為下表2 。這些議題將成立為計劃案,並有五年的時間進行研究,思考運用國家科技優勢改善問題的可行性,目標是在5年後提出解決方案。2014年因應大型災難後續的相關調查與處理,災難受害者安全議題也被列入其中,成為第11個議題(Seong, Song&Lim, p.8)。筆者認為,這與2014年韓國發生世越號船難有關,這起大型船難意外凸顯大眾運輸系統安全疏失,以及政府監管不利,此議題的納入,反映出政府試圖以科技政策來回應當前社會需求。
表2 主要社會問題以及解決社會問題導向型研發計畫選定十大議題
30個主要社會問題 | 10大議題 | ||
健康 | 慢性疾病、罕見疾病、成癮症和憂鬱症、神經退化性疾病 | ➡ | 慢性疾病 |
環境 | 家戶廢棄物、室內空氣汙染、水質汙染、環境荷爾蒙 | ➡ | 家戶廢棄物、水質汙染、環境荷爾蒙 |
文化休憩 | 缺乏文化發展與休憩的空間 | ||
公共安全 | 性犯罪、食品安全、網路安全、家庭安全事故 | ➡ | 食品安全、網路安全、 |
自然災害 | 自然災害、化學災害、傳染病、輻射汙染 | ➡ | 自然災害、傳染病、輻射汙染 |
能源 | 電力供給、能源短缺 | ➡ | 交通擁擠 |
居住與交通 | 老舊房舍、交通擁擠、交通安全 | ||
家庭 | 年長者離群索居和自殺、家庭暴力 | ||
教育 | 教育資源分配不均、校園暴力 | ||
社會分配 | 醫療照顧分配不均、訊息不流通、褫奪公權、生活困苦 |
根據「中華民國科學技術白皮書 (民國 104 年至 107 年) 」指出,我國的科技政策係以智慧科技打造永續成長的幸福社會為願景,並以達成科研創新轉化、永續綠能環境、產業科技加值、幸福多元社會等四大目標。在執行方面,八大策略規劃重點分述如下:
策略一:聚焦科技優勢領域,創造科研卓越價值
策略二:平衡產學人才供需,完善科研創業環境
策略三:打造綠能科技國度,形塑低碳智慧社會
策略四:落實永續發展機制,調和環保產經發展
策略五:建構科技智財布局,強化產業創新動能
策略六:加速產業智慧升級,發展重點新興產業
策略七:營造幸福安心環境,推動智慧健康生活
策略八:建構多元包容社會,實踐城鄉均衡發展
我國近期也發生許多天災與公安的意外,由政策宣示可知,我國科技政策發展目標也出現回應社會需求的趨勢。但是對於目標設定(議題形成)、如何規劃與評估研究成果,尚且未有進一步的深入討論。從韓國的政策文件上看來,目前也正在議題形成階段,對於新的管理與評估方式尚未有明確共識,所以是否有機會扭轉舊有的發展思維,仍然難以預測。就長遠來講,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科技政策肩負單一目標已經難以滿足民眾期待,回應社會需求將是未來的方向,然而,社會需求的範圍、影響層面不易定義,所以調整菁英式的議題形成模式,擴大公民社會參與可能是當務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