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學術創業的網絡合作關係初探
本文以研發成果萌芽計畫的資料,以網絡分析探討各機構、各系所在合作案中扮演的角色。在單位機構的合作網絡中可以發現醫療領域面向的應用性與趨勢。在系所領域的合作網絡中,主導學術創新創業的系所多為電資、工學院的科系,受邀合作熱門的系所如資工程、企管系能夠在創新創業中扮演平台整合開發與管理的角色
著作權聲明:CC0 Public Domain-可以做商業用途-不要求署名
一、前言
根據科技部的統計,每年執行一般專題研究計畫約為1.5億元。我國的科技能量在國際學術上表現相當傑出,但台灣面臨產業轉型與升級的挑戰,如何有效地將科研成果轉化為產業創新的能量,是為台灣重要的課題。
為促進科研投資對我國經濟永續成長及配合創新經濟環境的變化,我國科技部於100年,開始推動研發成果萌芽計畫,推動精神旨在將我國具重大商業潛力之早期原創研究技術,在透過「萌芽計畫 」補助之下,能同步發展兼顧「技術」與「事業」發展的商業計畫書規劃(Concurrent Business Plan),並期望技術團隊在政府提供早期商業萌芽資金資助下,能協助技術團隊所擁有的技術能找出特定應用(Identify Specific Application)、進行有市場導向的概念驗證(Proof of Concept)或有市場導向的實驗檯先導機或原型機(Bench Top Pilot or Prototype)發展,以最終能推出具投資吸引力的新創事業準備(Fundable Startup)。並有鑑於協助大學及研究機構研究成果商業發展前育成機制之重要性,故整體萌芽計畫,除提供潛力個案發展新創公司的補助經費外,也在大學內設置萌芽功能中心,提供商業輔導人力,協助與新創發展相關的商業規劃及資源引進。
本文彙整研發成果萌芽計畫的申請案資料,探討申請團隊中不同學術機構、系所間的合作關係,以網絡的分析架構觀察各機構、各系所在合作案中扮演的角色、創新創業能量、應用領域等等,歸納並描述不同領域間的合作對於成果萌芽計畫的影響。本文希望透過上述的分析架構,描述目前台灣學術創新創業的現況與趨勢,並進行嘗試初步對學術創新創業的探討:(1)萌芽計畫團隊的合作的關聯性;(2)以網絡的分析方法觀察申請團隊中主持人與共同主持人的合作關係,並以主持人的單位機構與系所進行不同層面的討論,分析不同的單位機構與系所在合作網絡中所扮演的角色。
二、資料說明與方法
萌芽計畫之182團隊中,有91隊申請團隊有多位主持人的合作現象,其中共有40間單位機構、396組合作關係。同時在近年來創新創業的議題中,生物醫學、醫學材料、藥品研發……等新創流程,均與傳統工程類新創有很大的不同,因此在以下分析時,本文特別將大學醫學院與大學之間予以區隔。
本文以計畫主持人與共同主持人進行單位機構與系所進行合作關係的網絡架構與分析。社會網路分析是是由節點(nodes)與連結線(ties)所構成,用以了解這些節點的關係、特徵及發覺這些關係對個人或是組織的影響(Freeman,1996)。在本文中我們採用連結度(degree)來討論不同的單位機構與系所在學術創新創業合作網絡中的特性、合作趨勢等等,在degree的分類中,可區分為向內的連結度(in-degree)與向外的度數(out-degree)兩種,in-degree代表有多少nodes指向我,本文在操作性定義指的是會找我共同執行計畫,同時也代表我的受重視程度;out-degree代表的是我認識多少人,本文在操作性定義指的是我主動去尋求別的系所或單位機構之協助。
三、主持人與共同主持人的合作關係
本文藉由深入地探討學術創新創業團隊中的合作關係,分析團隊中主持人的特性,如主要主持人、共同主持人、其所屬單位機構與系所等。我們認為自然形成且最不受干擾的合作關係可以看出學術創新創業中的生態或資訊,例如主要主持人扮演主動積極或主導的角色,本身具有一定的學術成果或創新想法,進而尋求其他單位機構或領域的學者合作;另一方面,共同主持人則是位於被動、受邀的角色,可能較具有跨領域整合的潛力、或是在整個團隊下提供技術支援的特性。
(一)、合作關係建立
在學術創新創業團隊的合作關係建立中,因有區分主要主持人與共同主持人的身分,因此在合作關係上具有方向性,可分為主要主持人的「邀請合作」與共同主持人的「受邀合作」,在網絡的建立上我們以主持人的單位機構與系所為單位,建立單位機構之間的合作網絡與系所領域之間的合作網絡,其關係以矩陣的方式描述,示意圖如圖一。
在圖二中,共有40間單位機構、396組合作關係,各個節點代表不同的單位機構、節點大小表示該單位的申請案總數,參與的申請案越多則節點越大、節點的顏色表示該節點在整體合作網絡中的分群,顏色相同的節點表示其間的合作關係較密切;連結及其方向性表示邀請合作與受邀合作的關係、連結的粗細表示兩個單位機構間的合作案個數。
表一呈現各個單位機構在邀請合作案件數上的前10名,以交通大學為例,邀請合作案件數19件,表示在所有研發成果萌芽計畫的合作案中,有19件的主要主持人是交通大學的研究學者。在此我們可以發現在學術創新創業的合作案中,以國立大學的學者為主要參與的主體如交通大學、成功大學、台灣大學、清華大學、中興大學等等,反映的是這些單位機構具有較強的研究或創新能量,足以邀請其他單位的學者合作、整合研究成果並提案。
表一、單位機構的邀請合作前10名
排名 | 單位機構 | 邀請合作案 | 受邀合作案 | 受邀排名 |
1 | 交通大學 | 19 | 8 | 2 |
2 | 成功大學 | 14 | 1 | 19 |
3 | 台灣大學 | 9 | 0 | - |
4 | 清華大學 | 7 | 3 | 5 |
4 | 中興大學 | 7 | 3 | 5 |
6 | 陽明大學 | 6 | 6 | 3 |
6 | 中原大學 | 6 | 1 | 20 |
8 | 中央大學 | 4 | 0 | - |
9 | 中山大學 | 3 | 3 | 5 |
9 | 元智大學 | 3 | 2 | 10 |
表二呈現各個單位機構在受邀合作案件數上的前10名,以台灣大學醫學院為例,受邀合作案件數9件,表示在研發成果萌芽計畫的合作案中,有9件的共同主持人是醫學院的教授或臨床醫師。值得一提的是,第4名是成功大學醫學院,且兩者的邀請合作案件數為0,表示這些醫療機構在學術成果萌芽的合作關係中處於被動的角色,但同時也是眾多學者積極爭取合作的對象。再者,在40件參與創新的單位中有13間醫療機構或醫學大學,亦有5間學校有設立醫學院,因此我們可以發現,醫療領域的整合創新可能是一項趨勢。
表二、單位機構的受邀合作前10名
排名 | 單位機構 | 受邀合作案 | 邀請合作案 | 主導排名 |
1 | 臺灣大學醫學院 | 9 | 0 | - |
2 | 交通大學 | 8 | 19 | 1 |
3 | 陽明大學 | 6 | 6 | 6 |
4 | 成功大學醫學院 | 4 | 0 | - |
5 | 清華大學 | 3 | 7 | 4 |
5 | 中興大學 | 3 | 7 | 4 |
5 | 長庚大學 | 3 | 0 | - |
5 | 中山大學 | 3 | 3 | 9 |
5 | 國家實驗研究院 | 3 | 0 | - |
10 | 元智大學 | 2 | 3 | - |
(二)、系所領域的合作網絡
在前一小節以單位機構為單位進行的合作網絡分析可以知道各單位在合作關係上的角色,如主導、受邀的角色特性等等,在後續研擬學術創新推動的策略時,對於機構間的合作關係能提供一些觀點與標的。另一方面,透過系所領域合作網絡的建立,我們能夠以「創新領域」的面向來探討學術創新創業的整合趨勢,同樣以邀請合作與受邀合作的關係來觀察各系所領域的角色,如團隊中合作關係涉及了哪些領域?在產業應用上的面向與趨勢為何?藉由討論這些問題我們可以知道目前台灣學術創新產出的應用方向,同樣的對於領域間整合、合作的鼓勵與培力上能提供參考。
系所領域的合作網絡如圖三。在圖三中共有100間系所領域,396組合作關係,圖例與單位機構間的意義相同。由於系所領域的單位較龐雜,可以看出其網絡的複雜度較單位機構合作網絡高,並且有部份系所連結並沒有與大網絡連結而呈現孤立的狀況,而其組成多為醫療或非大專院校的研究機構。
在表三中我們可以發現,在邀請合作的排名中名列前茅的系所與合作網絡中節點較大的系所相似度很高,節點較大意味著參與合作案越多,如電機工程、光電工程、生物醫學工程、機械工程、生物科技等科系,代表這些系所的學者不但主動積極邀請其他系所的學者合作,同時也是受邀合作的熱門對象之一。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心理學系,該系有相當多的邀請合作案,但卻沒有任何受邀合作案,表示以理論概念為主的心理系非常積極地想將研究的成果結合實務應用,走向產業。
表三、系所領域的邀請合作前10名
排名 | 單位機構 | 邀請合作案 | 受邀合作案 | 受邀排名 |
1 | 電機工程學系 | 14 | 5 | 5 |
2 | 光電工程學系 | 12 | 7 | 2 |
2 | 生物醫學工程學系 | 12 | 1 | 30 |
4 | 生物科技學系 | 11 | 7 | 3 |
5 | 心理學系 | 10 | 0 | 82 |
6 | 機械工程學系 | 9 | 5 | 5 |
7 | 材料科學及工程學系 | 8 | 3 | 14 |
7 | 化學工程學系 | 8 | 2 | 16 |
7 | 化學系 | 8 | 1 | 31 |
10 | 化學工程與材料工程學系 | 5 | 1 | 32 |
在表四中呈現受邀合作排名前10名的系所,可以看到除了前面提到的創新創業大宗系所之外,資訊工程學系與企業管理學系是受邀合作的熱門,但卻是鮮少主動找尋合作對象的科系,可以想像的是在創新創業的過程中不乏系統、平台的整合、資料庫的建置、資訊的傳遞以及實際新創後的管理等工作項目,說明了這兩個系所多扮演學術創新創業團隊中支援技術能力的角色。透過系所領域合作網絡的窺探可以了解目前台灣學術創業的方向與趨勢,對於光電、生物工程系所的鼓勵與大力培育,或針對創新活動較少的其他科系宣導,促使萌芽都是未來可以推動學術創新創業可以參考的方向。
表四、系所領域的受邀合作前10名
排名 | 單位機構 | 受邀合作案 | 邀請合作案 | 主導排名 |
1 | 資訊工程學系 | 13 | 2 | 23 |
2 | 光電工程學系 | 7 | 12 | 2 |
2 | 生物科技學系 | 7 | 11 | 4 |
4 | 企業管理學系 | 6 | 0 | 36 |
5 | 電機工程學系 | 5 | 14 | 1 |
5 | 電子工程學系 | 5 | 4 | 12 |
5 | 機械工程學系 | 5 | 9 | 6 |
8 | 醫學院 | 4 | 2 | 24 |
8 | 皮膚科 | 4 | 0 | 37 |
8 | 國際經營與貿易研究所 | 4 | 0 | 38 |
三、結論與建議
在單位機構的合作網絡中可以發現參與學術創新創業的單位機構多以國立大學為主,如交通大學、清華大學、台灣大學、成功大學、中興大學等等,而醫學院如台灣大學醫學院、成功大學醫學院則是眾多單位機構爭相合作的對象,顯示醫療領域面向的應用性與趨勢。
在系所領域的合作網絡中,主導學術創新創業的系所多為電資、工學院的科系如電機工程、光電工程、機械工程、生物技術等科系,受邀合作熱門的系所如資訊工程、企業管理科系能夠在創新創業中扮演平台整合開發與管理的角色,於團隊中提供技術的資源等等。而有趣的是,被認為較具有學術創新潛力或前瞻性而獲得補助的團隊多為醫學院、醫學工程、分子醫學等生技醫療相關領域的背景,說明與生物、醫學領域進行學術成果的整合是當前學術創新的趨勢之一。
透過上述的討論我們可以得到目前台灣學術創新創業大略的現況,這些發現或許能在學術創業的政策上能提供一些觀點,例如扮演領域間的仲介者,鼓勵不同領域的學者教授合作進行新創,特別是生物、醫療領域的整合;以及針對單位機構進行重點培力與育成,集中在學術創新活動較頻繁的大學進行跨校的媒合,或者透過對單位機構申請案類型的了解,提供更細緻的創新創業協助與資源,進而衍生到萌芽功能中心的設立與規劃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