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QS世界大學排名與學術評鑑
人類的評價活動是一件很普遍的事,每年更新的世界大學排名即為評價活動的產物。各國政府為了鼓勵高等校院能夠入列前一百大排行榜,亦投注不少教育經費。大學排名的原意,起初是本科生關心自己所處學校的排名,漸漸地排行榜成為學校招收資優學生或增進募款的有力工具。目前,知名的世界大學排名有:QS世界大學排名(Quacquarelli Symonds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泰晤士報大學排名(Times Higher Education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 THE)、上海交大排名(Academic Ranking of World Universities, ARWU)、荷蘭萊登大學的世界大學排名(CWTS Leiden Ranking)等,每年定期公佈結果。各家排名系統的評比指標與權重並不相同,本文主要介紹QS世界大學排名的運作方式與特色,並對於我國高等教育追求學術卓越提出看法。
著作權聲明:姓名標示
萬物透過人類的主觀意識,形成各式各樣的價值判斷,人們最常以二分法的方式來區分事物,好的壞的、美的醜的、善的惡的..等,成為我們看待事物的角度,那麼辦學興教、學術研究,自然也脫離不了人類的評價活動。每年更新的世界大學排名即為評價活動的產物,各國政府為了鼓勵高等校院能夠入列前一百大排行,投注不少教育經費,教育部「邁向頂尖大學計畫」(簡稱五年五百億)便是一個例子。大學排名的意義,根據吳清山、林天祐(2010),大學排名是針對大學各項研究論文、教學、師資、服務、設施、成就表現、學術聲望等方面資料進行量化評估,再通過加權排序形成結果。目前為止,知名的世界大學排名有:QS世界大學排名(Quacquarelli Symonds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泰晤士報大學排名(Times Higher Education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 THE)、上海交大排名(Academic Ranking of World Universities, ARWU)、荷蘭萊登大學世界大學排名(CWTS Leiden Ranking)等,每年定期公佈排名結果。
表一 各大學排名之指標與權重
泰晤士報大學排名 (Times Higher Education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 |
上海交大排名 (Academic Ranking of World Universities, ARWU) |
QS世界大學排名 (Quacquarelli Symonds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 |
荷蘭萊登大學世界大學排名 (CWTS Leiden Ranking) |
Teaching (30%) Research (30%) Citations (30%) International outlook (7.5%) Industry income(2.5%) |
Quality of education (10%) Quality of faculty (40%) Research output (40%) Per capita performance (10%) |
Academic reputation (40%) Employer reputation (10%) Student-to-faculty ratio (20%) Citations per faculty (20%) International faculty ratio (5%) International student ratio (5%) |
Impact indicators Collaboration indicators Core publications |
各家大學排名的評比指標與權重皆不相同,Salmi & Saroyan(2007)認為,大抵可歸類為:測量整個評價系統的輸入變數(input variables),測量性能和效率的過程變數(process variables),以及測量生產力和效益的輸出變數(output variables),同時,指標的範圍應多元廣泛,不僅僅強調產出(output)與效益(outcome),要能確保每一個衡量面向的品質都能被考慮進去。上表一為上述四家排名的指標與權重內容,相較於泰晤士報大學排名,上海交大排名重視研究產出及品質,特別重視高被引學者的數量、發表在Science和Nature論文數、諾貝爾等獎項;QS 世界大學排名有高達四成來自問卷評比;荷蘭萊登大學世界大學排名則完全著重在文獻計量的指標評比。本文為世界大學排名系列文章之一,此篇專門介紹QS世界大學排名的運作方式與特色。
QS世界大學排名,全名Quacquarelli Symonds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常簡稱為QS排名或QS Rankings。QS是英國一家專門負責教育及升學就業的公司,該公司於2004年與著名的英國泰晤士高等教育報合作,推出Times Higher Education -QS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簡稱THE-QS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是當時全球最具權威的大學排行名單。該排名結束於2009年,兩家機構拆夥後,各自發佈自己的年度排行,分別為「泰晤士報大學排名」及「QS世界大學排名」。2010年以後,QS宣布持續與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U.S News & World Report)、朝鮮日報、及英國太陽報(The SUN)合作,發佈年度世界大學排行榜,另外也製作特定地區、特定學院的大學排名。
QS排名每年發佈前八百大的排名清單,2015年世界大學及亞洲大學排名的指標權重如下表二所示。
表二 QS世界大學排名與亞洲大學排名之評鑑指標及權重
QS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 | QS University Rankings: Asia | ||
1 | 學術聲譽 Academic reputation (40%) |
1 | 學術聲譽 Academic reputation (30%) |
2 | 雇主聲譽 Employer reputation (10%) |
2 | 雇主聲譽 Employer reputation (10%) |
3 | 師生比例 Student-to-faculty ratio (20%) |
3 | 師生比例 Student-to-faculty ratio (20%) |
4 | 教師論文平均被引用率 Citations per faculty (20%) |
4 | 平均論文被引用率 Citations per paper (15%) |
5 | 國際師資占比 International faculty ratio (5%) |
5 | 教師論文平均發表量 Papers per faculty (15%) |
6 | 國際學生占比 international student ratio (5%) |
6 | 國際學生占比 Proportion of international faculty (2.5%) |
7 | 國內學生占比 Proportion of international students (2.5%) |
||
8 | 來校之交換學生占比 Proportion of inbound exchange students (2.5%) |
||
9 | 赴他校之交換學生占比 Proportion of outbound exchange students (2.5%) |
QS世界大學排名的各項指標說明如下:
1.學術聲譽占40%,透過全球調查的方式進行量測,2014年調查對象來自全球學術界共計約63,700人,且受測者不能投給自己所屬的服務機構(大學)以減少偏見,此調查方式可避免領域特色所導致的權重差異;
2.雇主聲譽占10%,該指標調查目的代表著哪些大學培育出最多的優秀畢業生;
3.師生比例占20%,由於難有指標可以衡量教學品質,因此利用師生占比來推估哪些大學最有能力提供高品質的小班教學或個別指導;
4.教師論文平均被引用率占20%,主要評估大學研究產出的影響力,QS利用Scopus資料庫計算近五年的論文影響力;
5.國際師資占比與國際學生占比各為5%,該指標用以瞭解大學成功吸引國際教師與學生的比例。
QS亞洲大學排名的指標說明如下:
1.學術聲譽占30%,透過全球性問卷調查,受測者在其所屬的領域中指出優秀的大學,而QS也納入世界大學排名的結果作為參考;
2.雇主聲譽占10%,該指標調查目的代表著哪些大學培育出最多的優秀畢業生;
3.師生比例占20%,代表平均每名學生所得到的來自教師的學術支持;
4.平均論文被引用率占15%,利用Scopus資料庫進行計算,呈現大學於所屬的研究社群中的影響力;
5.教師論文平均發表量占15%,代表一所大學的學術生產力;
6.國際與國內學生占比,各占2.5%,瞭解一所大學國際化的程度;
7.來校與赴他校的交換學生占比,各占2.5%,評估一所大學學生交流的情況。
QS世界大學排名的特色,相較於其他大學排名,著重於學校的「學術聲譽」以及「國際化的程度」;不過,其占比相當高的人為評鑑亦是最受爭議的部份。師生比例是唯一反映教學品質的指標,師生人數資料的取得,QS不僅參考各校提供的資料,還包括網路資料與官方統計資料。至於論文及引文資料,QS在2008年與泰晤士高等教育報刊拆夥後,便改以Scopus資料庫的數據為主,指標計算並考量到大學規模的因素,有些人希望QS能夠增加論文引用率的指標比重,但QS認為不同學科與不同國家的引文表現各有不同,且對於英語系國家或是生命科學、醫學相關的領域形成偏頗的優勢,因此沒有採納那些建議(吳孟瑾)。根據2015 的排名資料,台灣計有14間大學進入QS排名清單,僅台灣大學列入前一百大名單;亞洲大學排名則有27間大學進入名單內。
綜觀各個世界大學排名,不外乎以教學、研究、國際視野、收入等作為評比構面,與現行個人層級的科研指標有程度上的相關,例如: 論文發表量與被引用次數等。2012年,國科會主委與三名副主委曾聯名發表一篇〈我們該如何看待「科研指標」?〉,文中指出,學術研究應是研究卓越為因、指標亮眼為果,這是針對個人層次學術評鑑的期許。那麼在學校層次的學術評鑑,是否也應該有相同的思維?台灣高等教育校院進入世界大學排名固然是一種肯定,筆者認為這種肯定必須伴隨長期的時間耕耘與資源投注、且「方向正確」,入列榜單才有其意義。試問,自2006年五年五百億政策執行迄今,十年以來,我們又打造出多少家「世界級的大學」呢?事實上,為了拉抬短期業績,仍然是以國際論文發表作為主要手段。回歸本文一開始所提及,人類的評價活動乃是一件很普遍的事情,大學排名原本的用意是學生想要瞭解自己的競爭力,而在數字排名後面更重要的意義,應該是學校在建立合理的目標後,穩紮穩打地追求自身在時間遞嬗中的「進步性」,才能真正助益於我國高等教育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