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人才政策初探

導讀
2015年IMD世界人才報告出爐,韓國雖然名列第31,但較前一年進步9名,躍升幅度與香港在亞太地區並列第一。此外,在受評的61個國家中,我國在「人才外流」的項目中排名第50,顯示台灣經濟受到「人才外流」的影響相當嚴重,而韓國總體排名雖居我國之後,但其「人才外流」之排名為第44,甚至在我國之前,這意味著即使台灣在投資發展與人才準備度上表現良好,但吸引和留住人才的力道仍嫌不足。韓國作為我國在亞太區域內的競才對手,參考其政策工具將有助於攬才政策的制定或調整。
文章圖片所有權: https://flic.kr/p/fSLTtz ,Created by Jose Maria Cuellar
著作權聲明:姓名標示-非商業用途

瑞士洛桑管理學院 11月公布「 2015年IMD世界人才報告 」,我國排名第23,比去年進步4名,而韓國雖然名列第31,但較前一年進步9名,躍升幅度與香港在亞太地區並列第一(IMD World Talent Report 2015)。筆者認為韓國作為我國在亞太區域內的競才對手,參考其政策工具將有助於攬才政策的制定或調整。

根據2014年韓國現代經濟研究院的調查報告,2013年在韓工作的外籍高階人才有30,370名,這些人佔全韓外籍勞工總數的4.3%,比例相當雖低 ,卻已是近年來第二高,歷年比例可由下表得知。由此不難發現,韓國對外籍高階人才來說,吸引力不大。就連長期研究人力資源的韓國職業能力開發院(Korea Research Institute for Vocational Education & Training)也承認,目前韓國勞動市場面臨嚴重的考驗,這主要來自於國內人才外流,加上向國際招才不易所導致(Park, 2013)。

由於智力資源是推動知識經濟的關鍵,人才匯聚因而顯得格外重要,當前各國無不加入人才爭奪的行列,喊出「創造經濟」的韓國當然也不例外,加上韓國與我國的產業重複性高,地理位置相鄰,未來在人才競逐戰場上勢必仍是對手,必須持續關注。因此,在本文中,我們整理韓國近期推出的攬才策略、留才方案,以及相關的配套政策,以作為我國規劃攬才方案之參考。

表1 韓國外籍高階人才占全體外籍勞工比例(2008-2013)

年份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比例(%) 2.9 3.0 3.4 3.8 4.7 4.3
資料來源:現代經濟研究院(2014)

一、攬才策略

在說明如何招攬人才之前,我們得先了解韓國官方對於人才的定義與他國的異同,方能正確理解其政策設計。首先,在外籍高階人力方面,主要分為兩類:具專業技術並從事專門職業者,以及外國投資者。在韓國,前者指涉的是教授、研究人員、醫生、工程師等職業從事人員,而後者則泛指創業家、企業家、於外商投資企業工作的高階人員。另一方面,韓國與其他國家一樣,將外籍學生看作為潛在人才,因為他們不但可以擴大國際交流,更有助於當地提升國際競爭力,較特別的是,旅外僑胞也被視為潛在的人力資源,韓國政府希望他們可以持特殊簽證返鄉就業。

表2 外國人才的操作型定義比較

定義 類型 比較對象 操作性定義
外籍高階人力 專門職業
(狹義)
韓國 韓國標準職業分類中1. 管理者,2.專家及相關從業人員
美國 美國標準職業分類中管理職以及部分專業從事者、特殊職業簽證持有者(E3、H1B、O1)
OECD (20個主要國) 國際標準職業分類中1. 管理者,高階管理人員及國會議員 2.專家
外國投資者
(廣義)
韓國 於外國投資企業工作者(D-8-1)、企業投資者(D-8-3)、創業家(D-8-2、D-8-4)、企業經營者(F-2-4、F-4-17、F-4-22、F-5-5)
美國 持非移民投資簽證(Treaty investor,E2),持移民投資簽證者(Employment-based preferences, Fifth: Employment creation)
潛在人力 韓國 留學生(D-2)、求職者(D-10)、大學畢業者(外僑F-4-14)
美國 非移民簽證持有者 (Students, F1)
歐盟 (10個主要國) 留學生居留許可證持有者 (Residence permits for study)
資料來源:現代經濟研究院(2014)

(一) WCU、WCI

韓國的未來創造科學部沿襲其前身教育科學技術部的規劃,將目標訂為擴大吸引與活用海外人才、改善招才制度與基礎建設、擴充國際網絡與促進交流等。首先提出「世界級大學計畫」(World Class University Project,簡稱WCU計畫),希望透過延攬知名的外國學者赴韓任教,帶動韓國教研水準的提升,打造出韓國世界一流的大學。2009年提出為期五年的WCU計畫,預算高達8250億韓元,計畫重點主要有三個部分,分別是擴大國際共同合作研究並設立新系所,延聘外國學者以提升教學、促進合作,邀請國際頂尖學者擔任客座教授(World Class University Program, National Research Foundation of Korea)。梨花女大就邀請到獲得2006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的獲獎者喬治斯穆特(George Fitzgerald Smoot III)擔任客座教授,建國大學則聘請2006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羅傑科恩伯格(Roger D. Kornberg)教授 (Seo, 2009)。

在推出WCU計畫之後,緊接著「世界級研究中心計畫」(World Class Institute計畫,簡稱WCI計畫)於2009年出爐,目標是培養國際一流的研究中心與新進研究人員。預算規模約為653億韓元,與WCU一樣為期五年。WCI計畫提供經費讓海外所屬於教研單位和企業的專家可以赴韓參與共同研究,為期兩年,同時也開放讓韓國本國40歲以下的博士級研究人員加入,組成研究團隊,共同執行研究課題(World Class Institute, National Research Foundation of Korea)。

(二) 根留韓國計畫 Brain Return 500

透過讓外籍人士取得永久居留簽證的方式,同時也提供移民韓國語文及文化課程給新移民,希望藉由吸引優秀人才,提升韓國競爭力。這是2012年由教育科學技術部(未來創造科學部前身)提出的計畫,目標是於2017年吸引五百位年輕研究人員赴韓投入基礎研究,強化韓國本土研究與國際之間的鏈結(Lee, 2012)。

(三) 接觸韓國 Contact Korea

鬆綁外國人取得韓國國籍的條件,例如免於紙筆測驗或縮短取得韓國籍的必要時程,此外還有雇用外籍人士從事公職、媒合工作,學術成績優異學生來韓也有一套獎勵措施,這些都統稱「接觸韓國Contact Korea」綜合方案,可有效吸引外籍專業人士來韓工作。

(四) 外國專業人力導入支援事業

根據韓國《中小企業人力支援特別法》而訂定的計畫,希望藉此支援研發能力較弱的中小企業雇用外籍專業人員從事R&D工作,提振中小企業的競爭力,2014年的預算為32.21億韓元。協助內容主要有替中小企業尋找/媒合外籍專業人才,以彌補國內人才不足的缺口,大韓貿易投資振興公社(Korea Trade-Investment Promotion Agency,簡稱KOTRA)被賦予挖掘外國專業人力與就業調節的任務。除此之外,這個計畫也提供人事費用,讓申請企業在給薪方面彈性增加,強化外國人力使用的誘因(外國專業人力導入支援計畫,2014)。

二、留才措施

(一) 有條件承認雙重國籍

對於國籍法嚴格規範是基於國家忠誠的考量,特別是處於分裂國家狀態的南北韓尤是如此,然而,原本嚴格禁止雙重國籍的南韓,為拉攏優秀人才,也於2009年放寬法令,決定有條件地承認雙重國籍。允許獲得雙重國籍的對象有出生於外國者、被領養至國外的小孩、優秀人才等(鄭昭植,2008)。

(二) 就業居留: Gold Card System與Science Card System

為了協助中小企業活用發展中國家的人才,招攬來自印度、越南、中國等地的科技領域人才,先前,知識經濟部與科技教育部分別推出Gold Card System和Science Card System簽證計畫。例如Gold Card給予持E-7特別居留簽證者停留時間由三年延長至五年,以便他們留韓貢獻所學,同時也可以更換工作地點兩次,增加人才的流動性,截至2012年,已經核發3,431張Gold Card。Science Card則是開放給具備三年研發經驗的碩士,以及科研領域博士申請,視情況可核發E-1或E-3簽證,在停留期間可不限次數自由進出韓國,從2001年開始至2012年,已核發1,628張(Park, 2013, P. 10-11)。

(三) 吸引留學生和管理能力認證制(IEQAS :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Quality Assurance System)

韓國近年來因推動高等教育,大學的數量遠高於過去,因此也衍生出教育品質參差不齊的情況,導致留學生就學意願低落。IEQAS提供大學申請認證,並按照學士、碩班、博班分類,方便外籍學生在選擇學校的時候參考比較,至2014年,已有83所大學獲得認證(Introduction of IEQAS, Study Korea)。

三、小結

2015年IMD世界人才報告指出,在受評的61個國家中,我國在「人才外流」的項目中排名第50,顯示台灣經濟受到「人才外流」的影響相當嚴重,而韓國總體排名雖居我國之後,但其「人才外流」之排名為第44,甚至在我國之前,這意味著即使台灣在投資發展與人才準備度上表現良好,但吸引和留住人才的力道仍嫌不足。

同樣面臨人才流失的困境,韓國政府的作法,除了前述傳統的放寬居留條件,以及提高對高教研發的投資(黃意植,2015)之外,也將政策延伸向整頓高教品質和支援中小企業兩大面向。在少子女化與市場化的衝擊下,韓國的高教也不可避免地面臨崩解的危機,無論是從提高國家競爭力或是維持高校營運的角度上來看,吸引外籍生都是重要的手段,雖然目前IEQAS的成效尚未有定論,但透過IEQAS計畫的補助,許多高校得以強化入學申請方式、增加獎學金、改善校園環境等等,提高對外籍生的吸引力度(Reason of Quality Assurance, Study in Korea)。另一個是協助中小企業雇用外籍人才,作法是提供媒合與補助,這對於財團主導的韓國經濟結構而言,或多或少都有提振中小企業能力、調節落差的效果。以中小企業為主體的台灣,也可借鏡韓國,規劃相關政策替中小企業增加聘僱誘因,提升產業國際化的能力。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