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聯網時代 科技巨頭「開放專利」之策略
專利是一種無形資產,更具備獨佔性、排他性,可以合法將競爭對手排除市場之外。對企業而言,專利不僅是保持地位領先優勢的「法寶」,也是遏止競爭對手的重要「武器」,同時,專利授權也成爲大企業營收的重要財源。然而,天下沒有白吃午餐,專利的研發和積累需要耗費企業大量時間和資金成本,有誰願意把自己辛苦累積的專利資產以無償方式對外開放呢?
著作權聲明:姓名標示─相同方式分享
「開放專利」興起背景
所謂「開放專利」依開放程度而大致分兩種型態,一種是不收取授權費之免費開放專利;另一種是以釋放專利來換取合作機會。無論哪一種「開放專利」,都要事先徵得專利持有人的使用同意,否則仍有侵犯專利權之疑慮。「開放專利」概念最早源於2005年,當時open source概念興起,因而藍色巨人IBM對抗開放源軟體聯盟(Open Source Software;OSS)而決定以開放創新之名,宣布向業界開放500多件軟體專利,期藉由使用這些釋出專利「創新開發出新的東西」。然而,網路及智慧型手機的新創公司仍如雨後春筍般冒出,如:Google、Amazon、Facebook、BlackBerry等等。
2012年開始邁入物聯網、工業4.0、互聯網時代,也是進入技術集合整合的混沌階段,許多新興技術尚待與現有產品進行跨領域測試及整合,絕非單一企業可獨立完成運作。而科技巨頭已累積擁有眾多專利,選擇以開放專利的策略,換取「揪眾」結盟站穩次世代市場繼續領先的機會。
接著,概述以下各科技大廠面臨物聯網概念衝擊之下,如何活用手中眾多專利資產,協助企業跨產業轉型及站穩下世代新市場。
表一、專利價值新趨勢—專利免費開放
宣布日期 | 廠商 | 無償開放專利 | 目的 |
2007年 | 開放Android平台技術 | • 新進入者搶Smart Phone市場 • 吸引APP軟體業者 |
|
2014.6.12 | Tesla | 電動車及鋰電池儲電所有專利 | 對抗燃料汽車商 擴大鋰電池電動車市場 |
2015.1.6 | Toyota (豐田) |
5,680 項燃料電池相關的技術專利授權 燃料電池、儲氫罐、電池控制系統等方面的技術專利 |
• 確保既有汽車市場佔有率 • 電動車還不是成熟產業,先炒熱市場把餅做大 • 開放越多實用的專利,更有機會成為產業的「標準」 |
2015.3.23 | Panasonic | 50項物聯網領域相關專利 用於終端和雲端服務、家庭監視系統、能源管理的軟體相關,還有汽車領域、醫療保健等領域的專利 |
物聯網還不是成熟產業,開放專利取得更多業者結盟以搶占市場 |
2015.5.5 | 微軟 | Win10免收OEM裝置授權金:智慧手機、<9吋平板 廠商須付桌機與筆電的授權金 |
對抗Android陣營 搶攻手機,不放棄PC 市場 |
2015.5.28 | 福特 | 電動車輛相關專利超過650項,並且還有1000多項正在申請專利。 | • 確保既有汽車市場佔有率 • 電動車還不是成熟產業,先炒熱市場把餅做大 • 開放越多實用的專利,更有機會成為產業的「標準」 |
微軟(Microsoft)公司
行動裝置市場,微軟為追趕Android及蘋果,不惜調整Windows過去作業系統授權獲利模式,將免費提供這套軟體給螢幕9吋以下的手機、平板及物聯網裝置使用,但不包括個人電腦及筆電部分,也就是說Windows將開放9吋以下裝置不收取使用授權費,但是應該還是須事先取得微軟同意。未來,微軟獲利將來自廣告、App和雲端服務。
過去,微軟Windows Phone向OEM硬體廠商收取授權費約5至15美元之間,也因此給予Google的Android免費系統一個崛起的機會。如今,微軟祭出此策略,盼鼓勵吸引更多OEM廠商透過Windows平台開發更多元的裝置,增加 Windows OS 的市佔率以搶食低價的行動裝置市場。
另外一個配套策略,就是微軟也宣布將9吋以下裝置免費授權Windows作業系統,配合與Qualcomm提供QRD公版設計,讓OEM廠商能更快速且以更低成本模式推出Windows平板、Windows Phone手機等產品。由此可見,天下沒有白吃午餐,微軟將作業系統獲利模式從直接向OEM廠商收取,轉向與晶片商合作間接獲利,同時也吃下終端使用者市場。至於,微軟免費授權新策略是否能成功?仍待後續觀察。
豐田(Honda)公司
日本汽車廠商豐田為推動氫燃料的電動車,以無償提供 5,680 項燃料電池相關的技術專利授權給其他廠商,包括燃料電池、儲氫罐、電池控制系統、氫能源供給等方面的技術專利。豐田宣布此項無償授權期限於2020 年年底之前,這些專利都是研發氫燃料電動車所需要的技術,為加快氫能源站的普及,約 70 項氫能源供給專利將無限期免費授權。
特斯拉(Tesla)公司
Tesla是第一家提出電動車領域開放專利的廠商,2014年6月宣佈開放公司持有的電動車相關技術專利,以推動電動車產業的發展。Tesla屬於汽車業新創公司,主打以電池高效能充電的電動車,Roadster汽車單次充電可以行駛最多244英哩。在油價高漲危機及節能與環境保護的重視下,各國紛紛投入電動車發展。
未來,電動車發展重點,仍以高能量密度電池、快速充電、馬達動力系統及電源管理則是關鍵技術,而產品多樣化開發將會創造領先機會,電動車輛將有大量成長的空間,為各車廠開拓商機的重要產品。
松下(Panasonic)公司
Panasonic宣布將無償提供約50項物聯網領域相關專利,目的是讓更多製造商使用該批無償開放專利,從技術面搶占市場。松下開放的專利,包括:用於終端和雲端服務、家庭監視系統、能源管理的軟體相關,還有汽車領域、醫療保健等領域的專利,Panasonic公司期待藉此開放專利吸引其他大型製造或生產商加入物聯網相關應用,更重要是拉抬並連接到Panasonic的消費電子產品的商機,如:傳感器、儲能電池、太陽能電池板。
福特汽車(Ford Motor)公司
美國福特汽車公司公開該公司擁有的電動車輛相關專利,希望向其他汽車廠商開放專利,提高整個業界的電動汽車技術水準。福特並未稱免費使用,勢必需要徵求同意以合作模式才能夠使用。
此次開放的專利包括:二次電池均衡充電方法及裝置(專利號:US5764027)、電動車輛隨溫能量再生制動系統(專利號:US6275763)、駕駛行為反饋界面(專利號:US8880290)等。福特電動車輛主要以混合動力車、插電式混合動力車及純電動汽車為主,該公司擁有的電動車輛相關專利超過650項,並且還有1000多項正在申請專利。
免費開放專利之理由及目的
那麽,為何這些專利巨頭們願意「開放專利」?甚至以免費方式進行授權呢?其理由及目的為何?
一、 這些專利巨頭們選擇「開放專利」領域都集中在次世代新技術、新應用或新市場。不論是電動車、物聯網、互聯網應用,這些市場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處於「尚未成熟」階段。
二、 當切入新市場時,揪眾鞏固生態體系、競逐制定標準專利,槓桿內外部資源以取得有利市場地位。
三、 所有專利都是有「期限」的,一旦專利到期後,將無法繼續為專利持有者創造收益或具保護性。而這些專利巨頭們手中持有的專利價值正在加速「減損」中,因此,最佳選擇就是加快市場應用的腳步。通過階段性的免費,催熟相關市場,相當於變相延長了自身專利的有效期,此外,還可以通過持續的專利研發投入,來確保自身在相關領域的長期主導地位和收益保證。
雖然,面對專利巨頭們實施「開放專利」策略是「各有盤算」,相關産業的企業是應該選擇接受或拒絕呢?
對我國廠商應付對策及建議
一、雖然,開放專利仍須使用前取得專利持有人同意無償授權,否則仍會產生專利糾紛。至於,是否擔心因事前溝通聯繫而洩露自己公司產品布局情報,宜委託信任的第三方出面先瞭解探虛實後,再做決定為妥。
二、至於,相關企業的態度是接受還是拒絕?其實,相關企業無須因此而拒絕。因為,藉由專利巨頭們階段性的「開放專利」,不僅將大幅降低相關企業的專利成本,還能幫助相關企業節省時間。沒有白吃午餐,專利巨頭們的「無私」其實是附帶條件的,須事前了解清楚授權條件。
三、選擇接受專利巨頭們「開放專利」的企業來說,在免費使用這些專利進行新産品或新技術研發時,需要同步積累或形成自有專利體系,壯大自身專利實力。避免未來專利巨頭們收回「開放專利」,自己也有些專利實力達成交叉授權或討價還價的本錢。
四、面對變化中物聯網發展策略,建議我國企業智權部門應將已持有專利依據應用產品領域分類,再依據:一是標準專利(SEPs),並且簽署FRAND;二是標準專利(SEPs),但沒有簽署FRAND;三是自然形成的標準de facto(SEPs),像Android作業系統一樣,是產品用到的共通性技術,但並不是標準組織制定的;四是零組件專利;五是系統性專利。然後,將自己擁有專利對應到物聯網產品,然後檢視自己的專利地圖可圈地區域及已被佔據的區域,並研擬回應策略。
結論
從長遠來看,「開放專利」模式將可能形成風潮,尤其是既有科技領導廠商想確保市場佔有率,更是會出此下策。進入物聯網、工業4.0、互聯網時代,出現「跨產業」技術或産品革新,各家公司不可能「通吃」,揪眾結盟共享市場是上策。
本篇文章摘取自科技產業資訊室三篇文章:
1. 張小玫(2014),微軟Windows免費授權策略。科技產業資訊室,2014/4/7
2. 張小玫(2015),豐田無償開放燃料電池專利來看電動車之機會。科技產業資訊室,2015/1/7
3. 張小玫(2015),松下宣布開放約50項物聯網專利,藉開放專利搶占市場。科技產業資訊室,2015/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