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2013年畢業博士初次就業與轉職意願初探
近年博士求職相關議題受到熱烈討論,行政院主計總處發布之人力資源調查統計顯示,民國100年以來碩博士失業率(2.72%至3.49%)雖仍低於大學學歷者(4.70%至5.37%)約2個百分比以上,但與專科學歷失業率(2.68%至3.40%)卻相差不大。另,許多博士學位者,常以擔任博士後研究做為暫時未找到正式職缺的避風港,但依據朱芳瑤、林志成(2011)報導,此過渡階段已從一、二年逐漸延長至七、八年,甚至不乏有十年資歷的博士後研究員;再者,由美國國家科學院(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NAS)、美國國家工程學院(National Academy of Engineering, NAE)及美國國家醫學院(Institute of Medicine, IOM)於2014年共同公布的最新研究報告顯示「美國的博士後研究員人數穩定成長中,但擔任博士後研究員的時間也增長了」。相當程度顯示國家投入大量人力與資本所培育的博士人才,原期望畢業後能順利成為國家各領域發展的菁英,卻有許多博士面臨求職困難或不順利的處境。
近年博士求職相關議題受到熱烈討論,行政院主計總處發布之人力資源調查統計顯示,民國100年以來碩博士失業率(2.72%至3.49%)雖仍低於大學學歷者(4.70%至5.37%)約2個百分比以上,但與專科學歷失業率(2.68%至3.40%)卻相差不大。另,許多博士學位者,常以擔任博士後研究做為暫時未找到正式職缺的避風港,但依據朱芳瑤、林志成(2011)報導,此過渡階段已從一、二年逐漸延長至七、八年,甚至不乏有十年資歷的博士後研究員;再者,由美國國家科學院(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NAS)、美國國家工程學院(National Academy of Engineering, NAE)及美國國家醫學院(Institute of Medicine, IOM)於2014年共同公布的最新研究報告顯示「美國的博士後研究員人數穩定成長中,但擔任博士後研究員的時間也增長了」。相當程度顯示國家投入大量人力與資本所培育的博士人才,原期望畢業後能順利成為國家各領域發展的菁英,卻有許多博士面臨求職困難或不順利的處境。
「科技人才與研究成果服務平台」(NPHRST)係國內目前最大且唯一涵蓋產官學研各界高階人才的資料庫,有鑑於過去國內不論政府相關機關或各大學校院皆未曾對博士進行全面性調查,故NPHRST於2014年8月11日至8月31日期間,針對平台中所有具博士學歷者,去除已退休、年齡為70歲以上,並排除無電子郵件信箱或電子郵件信箱有誤者,進行「2014年NPHRST博士就業調查」,共寄發39,971份調查函,退回信件635份,有效問卷共計5,100份,回收率為12.97%。
本文將「2014年NPHRST博士就業調查」5,100位回卷者中,博士畢業年為2009年~2013年的954位博士作為探討對象,除了解近五年畢業博士在就讀領域、學校類型等變化,以及其首次就業擔任博士後的情形之外,並將轉職意願納入討論,期藉此初步了解近五年畢業博士「學歷貶值」的求職困難程度,以及影響其轉換工作的因素為何。
首先在基本資料及教育部分(圖一),共發現四項變化:
1. 年齡:由調查結果可知,近五年畢業者年齡以「35至未滿40歲」最多,有304人占31.9%,「未滿35歲」僅201人占21.1%,此可能與博士修業年拉長或先工作再進修博士學位等因素有關。
2. 性別:近五年畢業之女性博士為34.3%,較5,100位全體博士之女性博士比率(27.3%)高出7.0%,顯示近五年就讀博士的女性人數有相當幅度增加現象。
3. 就讀領域:以博士就讀領域觀察近五年博士變化,發現理工醫農領域就讀比率與全體相比,人數已不復過去,降低至六成以下,且降幅最多為「工程」領域,而「醫學」、「人文」及「社會」領域就讀人數不降反增,與其他領域呈相反走向。由教育部(2015)「博士生就讀類科之比率」亦發現同樣結果,「人文」與「社會」領域就讀人數呈上升趨勢,「科技」領域走勢則與之相反。
4. 學校類型:在就讀的學校類型方面,近五年由國外大學獲得博士學位人數與過去相比已呈下滑趨勢,由過去的28.3%至近五年已降至13.0%,五年降幅達15.0%,此與國內赴國外攻讀博士學位人數逐年減少情形相符。
資料來源:2014年NPHRST博士就業調查
後續本文將針對博士畢業後首次就業情形進行討論。在博士畢業後首次就業為博士後研究者,由圖二可知,雖有68.2%的人首次就業即可獲得全職工作,但亦有24.4%的博士畢業後第一份工作為博士後研究。再以從事博士後工作者觀察博士畢業領域之分布,本文發現「理」科畢業之博士,超過半數(56.7%)首次就業即擔任博士後工作,其中又以「物理」學的比率最高,達66.7%,其次為65.1%的「生命科學」領域,且「理」科博士次領域中,第一份工作即擔任博士後者大多在五、六成上下,僅「電腦科學」領域最低,為16.7%。
資料來源:2014年NPHRST博士就業調查
以博士畢業首次就業機構觀察差異時,圖三顯示,所學為「工程科學」的博士首次就業即進入產業界最多,達14.3%,此與國內高科技產業對於工科博士有較多需求相關;再者,近四成「農」科博士進入研究機構者比率最高,此可認定行政院農業委員會附屬相關研究機構較多,以致此類人才需求亦相對較高有關;「社會」科博士則以進入大專院校任職比率最高,達73.8%。另以博士首次就業機構性質探討博士學位是否值得之分析,發現在產業界任職的博士認為獲得博士學位不值得比率最高,達35.0%,此應與產業界重視實績與實力,對於博士學位重視程度不若學研界高有關;而於醫療院所服務者,認為博士學位不值得的比率最低,此可合理推測博士學歷在醫療院所應有優先升遷或升等之優勢。
資料來源:2014年NPHRST博士就業調查
了解博士首次就業情形後,本文再探討近五年畢業博士轉職意願及影響轉職的可能因素(圖四)。結果顯示有計畫或考慮轉換工作之博士超出三成,達34.9%;如以工作與所學相關性探討和轉職意願之關係,發現二者呈負相關,亦即工作與所學相關性越低時轉換工作的意願越高。另本文根據工作轉換意願觀察與工作滿意度之關係,工作滿意度包含「薪資與福利」、「升遷機會」、「工作契約保障」、「工作內容」、「工作自主性」、「組織文化」及「工作地點」,每一滿意度項目皆為「非常滿意」、「滿意」、「普通」、「不滿意」與「非常不滿意」五點量表,依此分別給予1~5分進行分析,亦即「非常滿意」為5分、「滿意」4分,類推至「非常不滿意」為1分;發現七項工作滿意度項目中,有轉換工作意願的博士在「升遷機會」的平均數為2.70、「工作契約保障」為2.54、「組織文化」為2.83,亦即有轉職意願者對此三類的滿意度相對較低;考慮轉換工作者平均數都落在3左右,顯示未對任一項目有特別滿意或不滿意之處;而沒有轉換工作意願者,對「工作內容」及「工作自主性」的滿意度相對較高(平均數各為4.00與4.18)。
資料來源:2014年NPHRST博士就業調查
本文由上述內容提供閱讀者一窺近五年畢業博士各領域的首次就業情形,以及影響轉職意願的相關因素等,期讓調查數據說話,將博士求職/就業情形及工作轉換意願真實呈現,藉此讓關心此議題者了解博士的感受,期能引起政府相關單位的重視。
本篇文章已在104年6月23日於「科技人才與研究成果服務平台(NPHRST)」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