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10年我國論文國際合作發表趨勢分析
為了解我國學術研究國際合作情形,本文利用文獻計量學領域的論文共同發表現象觀察我國近10年之論文國際合作發表情形,藉由觀察論文國際合作發表情形了解我國學術研究與國際接軌概況,以及學校機構與研發單位交流情形。國際合作有益於研究資源的共享、研究人員的交流、以及研發能量的提升,由文中分析結果亦驗證國際合作有助於提升論文影響力。然而與其他各國比較,我國之論文國際合作發表比例雖有逐年成長,但仍然屬於較低的。
一、簡介
國際合作已是主流趨勢,國與國之間的科學合作與交流也愈來愈密切。從過去到未來,國際合作的活動都會是世界上具有重要效益與影響力的互動模式。為了解我國學術研究國際合作 (international collaboration) 情形,本文利用文獻計量學(bibliometrics) 領域的論文共同發表(co-authorship)現象觀察我國近10年之論文國際合作發表情形,藉由觀察論文國際合作發表情形了解我國學術研究與國際接軌概況,以及學校機構與研發單位交流情形。本研究探討之研究面向包括:國際合作發表之論文與為國際合作發表之論文其論文影響力之差異、我國以及其他主要國家之論文國際合作發表比例、以及我國之主要合作國家與合作機構等。
(一)資料來源
本文資料來源為湯森路透社之WOS資料庫 ( Web of Science),其包含自然科學期刊引文(Science Citation Index Expanded),以及社會科學期刊引文(Social Citation Index),共收錄全球約11,500種學術期刊,依22個主要領域及251個次領域分類,本文中之領域使用的是22個主要領域。觀察時程自2005至2014年,共10年,總體觀察以5年為一區間。
(二)指標介紹
本文中使用的指標有以下三個,分別為國際共同發表比例、相對國際合作發表指數、及論文平均影響力區間,指標說明如下表所示。
表1 指標及說明
指標名稱 | 說明 |
國際共同發表比例 | 為一時間區間該國所發表論文中,其作者地址欄位含其他國家者篇數占該國所有論文論數之比例。 |
相對國際合作發表指數 | 為該國某領域論文國際共同發表比例與全球同領域論文國際共同發表比例之比值。若該值等於1,表示該國該領域論文之國際合作發表比例與全球相當;該值大於1,表示論文之國際合作發表比例高於全球平均,反之亦反。 |
論文平均影響力區間 | 論文影響力區間為一篇論文在其所屬領域中,依照被引用次數降冪排序之序位百分比,論文平均影響力區間則是一國某領域全部發表論文之論文影響力區間平均值。該值為0~100%間的數值,該值越低,表示其論文被引用次數排名越前面,因此影響力越高,反之亦反。 |
二、我國論文國際合作發表概況
(一) 有無國際合作發表之論文相對影響力比較
為了解我國的論文為國際合作發表與否是否影響其論文影響力,且其影響是否隨時間改變,因此將近10年我國發表的論文分為兩群,分別為2005-2009年發表的論文以及2010-2014年發表的論文,再觀察有無國際合作發表的論文其論文相對影響力差異,結果如下表所示。2005-2009年及2010-2014年我國所發表的論文中,有國際合作發表者,其平均論文相對影響力皆優於無國際合作發表的論文,2005-2009年其差異為2.40%,2010-2014年,差異增加為4.73%,結果顯示國際合作發表可能為影響我國論文之相對影響力之因素之一,且有國際合作發表之論文其論文影響力表現優於無國際合作發表之論文,因此進一步分析我國近年之論文國際合作發表情形,有其必要性,此分析有助於了解我國研究者之國際合作傾向與論文影響力之關係。
表2 近10年我國論文國際合作發表與否之論文影響力區間比較
發表年 | 有國際合作發表之論文影響力區間 | 無國際合作發表之論文影響力區間 | 差異 |
2005-2009 | 27.90% | 30.30% | 2.40% |
2010-2014 | 29.95% | 34.68% | 4.73% |
(二) 近10年各國論文國際合作發表趨勢
下圖為2005-2014年我國與11個國家之論文國際合作發表比例的變化,由結果可發現所有國家在近10年的論文國際合作發表比例均呈現逐年成長的趨勢。我國的論文國際合作發表比例在2005年為19.16%,2014年達到27.81%,雖然該比例成長了超過8%,但在12個國家中,該比例僅高於中國。此外,由此趨勢圖亦可發現,12個國家依據其論文國際合作發表比例高低可分為兩群,一群是論文國際合作發表比例較高的國家,分別為瑞士、新加坡、荷蘭、英國、法國、德國、及以色列等7個國家,2014年這7個國家的論文國際合作發表比例皆達50%以上,比例最高的國家為瑞士,達70.53%;另一群則為論文國際合作發表比例較低的國家,有美國、韓國、日本、台灣、及中國等5國,除美國外,皆為東亞國家。
(資料來源:Web of Science,本研究繪製)
(三) 我國各領域論文國際合作發表情形
為了解我國各領域論文的國際合作發表概況,因此利用WoS對於論文的期刊分類進行進一步分析,依照論文期刊之領域分群,計算其論文相對國際合作發表指數。該指數有助於掌握我國各領域論文之國際合作發表情形與全球相比較之結果,若該值等於1,表示我國該領域論文之國際合作發表比例與全球相當;該值大於1,表示論文之國際合作發表比例高於全球平均,反之亦反,其結果如下表。
依照各領域論文相對國際合作發表指數歷年之消長,可將22個領域分為三群,第一群為逐年增加型、第二群為擺盪或持平型、第三群則為逐年下降型。第一群有農業科學、生物學及生化學、化學、臨床醫學、工程學、環境生態學、材料科學、藥理學及毒物學、物理學、植物與動物科學、及太空科學等11個領域;第二群有電腦科學、地球科學、數學、分子分物學及遺傳學、以及神經科學及行為學等5個領域;第三群則是免疫學、經濟學與企管、微生物學、綜合領域、精神病學與心理學、及社會科學等6個領域,由此可見各領域的論文國際合作的傾向變化。
觀察2005-2014年平均之相對國際合作發表指數,再依據數值高低將各領域排序,結果顯示太空科學(1.72)、社會科學(1.66)、精神病學與心理學(1.41)、植物與動物科學(1.37)、數學(1.29)等5個領域為國際合作發表比例高於全球平均最多的。最低的5個領域分別為電腦科學(0.70)、免疫學(0.75)、材料科學(0.80)、工程學(0.82)、微生物學(0.88)、以及分子分物學及遺傳學(0.88)。
然而論文相對國際合作發表指數主要為呈現台灣各領領域論文國際共同發表比例與全球同領域論文國際共同發表比例之比較結果,若該指數大於1,代表與全球同領域相比較,該領域之國際合作發表比例高於全球水準,並不表示該領域的國際合作發表比例高於其他領域,且該指數歷年之消長也是與全球同領域相比較之結果,因此無論是台灣該領域論文國際共同發表比例或全球相同領域論文國際共同發表比例變化皆可能造成指數的變化,例如逐年下降型的精神病學與心理學以及社會科學領域,2005年至2014年台灣該領域的論文國際合作發表比例變化不大,但全球同領域的比例逐年增加,導致精神病學與心理學以及社會科學領域論文相對國際合作發表指數呈現逐年下降,但儘管該指數逐年下降,其值仍高於1,顯示上述台灣在兩個領域的論文國際合作比例仍高於同領域的全球國際合作比例。因此在運用此指標時仍需加上論文國際合作比例的趨勢才能了解論文相對國際合作發表情形的全貌。
表3 我國2005-2014年各領域論文相對國際合作發表指數
趨勢類型 | 領域 | 2005 | 2010 | 2014 | 2005-2014 |
▲ | 農業科學 | 0.61 | 0.91 | 1.13 | 0.94 |
▲ | 生物學及生化學 | 1.09 | 1.12 | 1.17 | 1.12 |
▲ | 化學 | 0.97 | 1.05 | 1.29 | 1.06 |
▲ | 臨床醫學 | 0.98 | 1.03 | 1.05 | 1.03 |
▲ | 工程學 | 0.74 | 0.83 | 0.95 | 0.82 |
▲ | 環境生態學 | 0.87 | 0.87 | 1.10 | 0.96 |
▲ | 材料科學 | 0.70 | 0.75 | 1.04 | 0.80 |
▲ | 藥理學及毒物學 | 0.89 | 1.02 | 1.17 | 0.97 |
▲ | 物理學 | 0.93 | 0.95 | 1.17 | 1.00 |
▲ | 植物與動物科學 | 1.21 | 1.41 | 1.41 | 1.37 |
▲ | 太空科學 | 1.64 | 1.69 | 1.72 | 1.72 |
▬ | 電腦科學 | 0.74 | 0.69 | 0.76 | 0.70 |
▬ | 地球科學 | 1.28 | 1.17 | 1.30 | 1.25 |
▬ | 數學 | 1.26 | 1.38 | 1.23 | 1.29 |
▬ | 分子分物學及遺傳學 | 1.26 | 1.15 | 1.21 | 0.88 |
▬ | 神經科學及行為學 | 1.05 | 1.23 | 1.12 | 1.22 |
▼ | 免疫學 | 0.81 | 0.68 | 0.71 | 0.75 |
▼ | 經濟學與企管 | 1.47 | 0.98 | 0.91 | 1.00 |
▼ | 微生物學 | 1.01 | 0.82 | 0.88 | 0.88 |
▼ | 綜合領域 | 1.20 | 2.07 | 0.91 | 1.12 |
▼ | 精神病學與心理學 | 1.87 | 1.44 | 1.30 | 1.41 |
▼ | 社會科學 | 2.49 | 1.68 | 1.41 | 1.66 |
(四) 我國論文之主要合作發表國家
了解我國近年之論文國際合作比例變化之後,接下來將就我國研究者較常合作發表的國家以及機構進行分析,此一小節主要呈現我國之主要合作發表國家,以及與不同國家合作發表之論文影響力區間變化,其結果如下表。2005-2009年與2010-2014年兩個時期我國論文前10大合作發表國家變化並不大,前三個主要合作國家分別為美國、中國、及日本,但特別的是,雖然合作國家排名未變,但2010-2014年與各國合作發表比例卻都下降,如與美國合作發表比例在2005-2009年為31.34%,2010-2014年該比例降為19.14%,顯示我國合作發表的國家在2010-2014年期間較2005-2009年不集中、分散在較多的國家;而影響力區間變化則不明顯,但與表2的無國際合作發表的論文平均影響力區間結果相比較,仍可發現與表中任一國家合作發表之論文其論文平均影響力區間表現皆優於無國際合作發表的論文。
表4 我國論文的前10大合作發表國家及其論文之影響力區間
2005-2009 | 2010-2014 | ||||
國家 | 合作發表比例 | 論文平均影響力區間 | 國家 | 合作發表比例 | 論文平均影響力區間 |
美國 | 31.34% | 25.02% | 美國 | 19.14% | 27.23% |
中國 | 10.50% | 27.31% | 中國 | 9.88% | 27.72% |
日本 | 8.66% | 27.79% | 日本 | 5.30% | 29.36% |
德國 | 3.84% | 24.72% | 英國 | 3.49% | 22.15% |
英國 | 3.81% | 22.57% | 德國 | 3.33% | 23.43% |
加拿大 | 3.61% | 23.51% | 韓國 | 2.73% | 24.84% |
韓國 | 3.43% | 25.29% | 法國 | 2.64% | 22.27% |
印度 | 3.25% | 29.08% | 印度 | 2.63% | 28.60% |
澳洲 | 2.91% | 23.40% | 澳洲 | 2.54% | 24.82% |
俄羅斯 | 2.77% | 26.49% | 加拿大 | 2.49% | 24.49% |
(五) 我國論文之主要合作發表機構
下表為2005-2009年及2010-2014年我國論文的前10大合作發表機構及其論文之影響力區間比較,機構分布呈現較大的變化,2005-2009年前 10大我國論文合作發表機構中有2個機構在韓國、3個在日本、5個在美國,前3個合作發表比例最高的機構分別為首爾大學(1.58%)、東京大學(1.53%)、及哈佛大學(1.44%)。2010-2014年前 10大我國論文合作發表機構中有1個在中國、1個在日本、1個在義大利、7個在美國,前3個合作發表比例最高的機構分別為中國科學院(0.30%)、威斯康辛大學(0.26%)、伊利諾大學(0.25%),韓國的大學已不是我國最主要合作的機構。觀察兩個時期的機構合作發表比例變化亦可發現類似國家機構合作發表比例變化(表3)的結果, 2010-2014年我國合作發表的對象已不似2005-2009年那麼集中於少數機構。論文影響力區間的部分,2010-2014年的論文平均影響力區間多優於2005-2009年,且2010-2014年除與中國科學院及東京大學合作發表的論文平均影響力區間大於20%,與其他機構合作發表的論文平均影響力區間皆低於20%,顯示後者有較優異的論文影響力表現,但無論是與何哪一機構合作發表的論文影響力區間表現皆優於無國際合作發表的論文(表2)。
表5 我國論文的前10大合作發表機構及其論文之影響力區間
2005-2009 | 2010-2014 | ||||
機構 | 合作發表比例 | 論文平均影響力區間 | 機構 | 合作發表比例 | 論文平均影響力區間 |
首爾大學 | 1.58% | 22.68% | 中國科學院 | 0.30% | 24.24% |
東京大學 | 1.53% | 26.47% | 威斯康辛大學 | 0.26% | 16.67% |
哈佛大學 | 1.44% | 19.97% | 伊利諾大學 | 0.25% | 16.62% |
密西根大學 | 1.39% | 23.30% | 俄亥俄州立大學 | 0.25% | 16.92% |
成均館大學 | 1.38% | 24.21% | 麻省理工學院 | 0.25% | 16.16% |
加州大學 | 1.38% | 21.47% | 哈佛大學 | 0.24% | 17.80% |
約翰霍普金斯大學 | 1.29% | 21.40% | 東京大學 | 0.23% | 23.62% |
大阪城市大學 | 1.24% | 24.44% | 加州大學 | 0.22% | 18.23% |
俄亥俄州立大學 | 1.19% | 22.45% | 羅馬第一大學 | 0.20% | 13.47% |
筑波大學 | 1.12% | 21.91% | 約翰霍普金斯大學 | 0.20% | 17.55% |
三、小結
國際合作有益於研究資源的共享、研究人員的交流、以及研發能量的提升,由上述分析結果亦驗證我國國際合作發表可能為影響我國論文之相對影響力之因素之一,且有國際合作發表之論文其論文影響力表現優於無國際合作發表之論文。然而與其他各國比較,我國之論文國際合作發表比例雖有逐年成長,但仍然屬於較低的比例。在主要合作國家分析方面,結果顯示美國雖仍為我國之主要合作國家,但合作比例有下降的趨勢,顯示我國的學術研究合作國家的廣度增加。合作機構分析方面,中國科學院為近五年我國學術研究主要合作機構,表示我國與中國有越來越多的學術交流。文末,建議應多鼓勵我國研究者多與國外一流研究者進行交流或合作,有利於打開我國學術研究之國際能見度並提升我國學術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