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掠奪式研討會(predatory conference)

導讀
掠奪式研討會(predatory conference)在近年逐漸興起,其興起的背後原因被認為和開放近用(Open Access)趨勢有關。掠奪式研討會有幾點特色。1.以營利為目的而非知識交流、2.透過不正當方式行銷,以及3.缺乏信譽品質低劣。掠奪式研討會有幾項特徵,例如會議由營利組織而非專業的學協會所舉辦、會議主題囊括多個領域多、主?或?科,甚至將不相關的研究議題放在同一研討會中,以及研討會的聯絡信箱為免?的?子?件地址如gmail信箱等。面臨掠奪式研討會日益興盛,亦有學者及組織整理了所謂的「掠奪式研討會黑名單」,提供各界參考。但掠奪式研討會的型態和名稱不斷改頭換面,即便未列名黑名單,也無法確保其安全無虞。學者仍需藉由其本職學能上的專業判斷加以分辨。
文章圖片所有權: https://reurl.cc/4dD83 ,Created by Clker-Free-Vector-Images
著作權聲明: CC0 Public Domain-可以做商業用途-不要求署名

如同掠奪式期刊(predatory journal)一般,掠奪式研討會(predatory conference)在近年逐漸興起,其興起的背後原因被認為和開放近用(Open Access)趨勢有關。「掠奪」的原意在於這些期刊或會議以近似對待獵物的方式,針對特定主題有學術發表有需求的對象,送出邀稿訊息,吸引其上鉤。這意味著這些研討會或期刊鎖定渴望獲得學術發表經驗的學者為目標,無視於學術傳播的本質和精神,以掠奪的方式獲得利益。但事實上,越來越多的掠奪式會議採用大量發送垃圾信件的方式,吸引全球各地的潛在需求者。掠奪性會議的數量及規模與日俱增,學者認為現今掠奪性會議的數量已經超過了由合法學者或組織所舉辦的會議(Grove, 2017)。而隨著發展日益成熟,掠奪式研討會背後的組織越見盤根錯節,外表和正常的研討會也漸漸難以區分。一般而言,掠奪式研討會有幾點特色。1.以營利為目的而非知識交流、2.透過不正當方式行銷,以及3.缺乏信譽品質低劣。掠奪性會議的主辦單位摒棄了學術評價系統中的價值、篩選及同行審查,將發表機會當成人人用錢就能買到的產品來銷售。對研究者而言,參加了這類研討會,除了短期浪費金錢及時間外,長期以來對學術聲譽的累積也有負面影響。另外,學者認為掠奪式研討會在新興國家較為盛行,尤其亞洲和非洲最為猖獗,包括日本、馬來西亞、印尼、印度、中國、香港、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印尼、斯里蘭卡、韓國、伊朗、約旦、菲律賓、阿聯酋、奈及利亞、土耳其,台灣也列名其中(Cress, 2017)。

加拿大的University of Calgary的Eaton教授認為參與掠奪式會議的人有三類。這三種人對掠奪式會議的壯大可謂推波助瀾。第一類為天真貢獻者(Naïve Contributor),這類參與者沒有意識到自己是掠奪式會議的目標,而認為其雀屏中選乃是基於同儕審查的結果。這些人多半為缺乏經驗的新進研究者,其判斷力尚未足夠,亦面臨嚴峻的發表壓力。當這類參與者發現他們發表的研討會是有問題的掠奪式研討會,往往感到憤怒和遺憾。第二類是明知故犯者(Cognizant Contributor),這類參與者知道掠奪式研討會的本質,但卻不介意或甚至刻意地參與,其背後的動機可能是想在經歷上顯現充足的學術研討會參與經驗,以利後續職涯發展。這類參與者甚至也會進一步參加掠奪式研討會組織或編輯委員會,以便使其履歷在外行人眼中更亮眼,而成為掠奪式會議共生結構中的一員。第三種參與者是所謂的虛假的科學家(Pseudo Scientist),偽科學家的研究宣稱為科學,或描述方式看起來像科學,但實際上並不符合科學方法基本要求的知識背景、缺乏支持證據及信效度,且未經同儕及專家的公開確認。這些人缺乏真正的學術貢獻及地位,是否確知研討會為掠奪式與否並不重要,其參與掠奪式研討會的目的在於伸張並銷售他們的主張。

表1 掠奪式會議參與者及特徵

掠奪式會議參與者 參與目的及特徵
Naïve Contributor 參與目的:這類參與者對沒有意識到自己是掠奪式會議的目標,而認為其雀屏中選乃是基於同儕審查的結果。參與會議的目的在於進行學術交流。
特徵:多半為缺乏經驗的新進研究者,其判斷力尚未足夠,亦面臨嚴峻的發表壓力。當這類參與者發現他們發表的研討會是有問題的掠奪式研討會,往往感到憤怒和遺憾,而承擔錢包和名譽雙重受損的打擊。亦多諸多研究討論學者之所以受騙和其高發表壓力有關。
Cognizant Contributor 參與目的:這類參與者知道掠奪式研討會,但卻不介意或甚至刻意地參與,其背後的動機可能是想在經歷上顯現學術研討會部分充足的參與經驗,以利後續職涯發展。
特徵:這類參與者明為掠奪式研討會仍樂意參加。甚至也會同意參加掠奪式研討會組織或編輯委員會,以便使其履歷在外行人眼中更亮眼,而成為掠奪式會議共生結構中的一員。
Pseudo Scientist 參與目的:偽科學家參與掠奪式研討會的目的在於伸張他們的主張。
特徵:偽科學家的研究宣稱為科學,或描述方式看起來像科學,但實際上並不符合科學方法基本要求的知識、缺乏支持證據及信效度,且未經同儕確認。專家的公開確認。這些人缺乏真正的學術貢獻及地位,是否確知研討會為掠奪式與否並不重要,其參與掠奪式研討會的目的在於伸張他們的主張。
資料來源:Avoiding Predatory Journals and Questionable Conferences: A Resource Guide。

為了不讓研究努力及錢財受到損失,每一位研究人員在收到陌生的學術研討會的邀請時,應該需要花費時間分辨這是獲得學術發表的機會,還是誤入學術詐騙的陷阱。目前,The Committee on Publication Ethic (COPE; 出版道德委員會)、The Open Access Scholarly Publishers Association (OASPA; 開放取用學術出版者協會),以及The Directory of Open Access Journals (DOAJ; 公開取用期刊指南)等發起成立了「Think. Check. Submit」網站(https://thinkchecksubmit.org/)以及由Knowledge E 所發起的姊妹網站,「Think. Check. Attend 」https://thinkcheckattend.org/,協助研究人員和學者判斷會議或期刊是否緣起於合法的組織。越來越多的大學圖書館及各領域學者,也呼籲學者在投稿或註冊前務必停、看、聽,掌握掠奪式研討會的特徵。以下整理被學者廣泛提出的共同特點。

掠奪式研討會特徵:

  • 1.會議由營利組織而非專業的學協會所舉辦。
  • 2.會議主題囊括多個領域多、主題或學科,甚至將不相關的研究議題放在同一研討會中。
  • 3.研討會的聯絡信箱為免費的電子郵寄地址,比如gmail信箱。
  • 4.研討會主辦單位向潛在與會者大量發送郵件邀請其參與,且信件內容浮誇且吹噓。要求他們提交提案並進行註冊。通常情況下,這些垃圾郵件都含有誇張的語言,說會議有多麼有聲望。
  • 5.缺乏會議主辦者的資訊,或資訊不清,或是主辦者缺學術聲譽。
  • 6.會議論文或摘要自投稿至接受期非常短。
  • 7.會議被宣傳為度假勝地度假,而非學術或科學的交流活動。
  • 8.會議名稱與負聲望的學術會議名稱相似,僅有非常些微的不同。
  • 9.主辦單位保證會議論文將刊登在後續的期刊,通常這些期刊也是掠奪式,且向投稿者收取高額費用。或承諾給予大量的獎項。
  • 10.會議的網址不固定,且無法追縱過往的會議舉辦網站。
  • 11.會議網站內容不嚴謹,充滿拼字的錯誤。
  • 12.註冊費用高昂。
  • 13.研討會以發放大量邀請信方式宣傳,廣泛邀請不特定對象擔任專題演講者。

此外,「Think. Check. Attend」網站上所提到的(見圖1),可由從會議的發起者和贊助單位、議程編輯委員會以及會議論文集三個評斷的切入點著手,投稿前宜再三確認。面臨掠奪式研討會日益興盛,亦有學者及組織整理了所謂的「掠奪式研討會黑名單」,提供各界參考。但事實上,掠奪式研討會的型態和名稱不斷改頭換面,防不勝防,即便未列名黑名單,也無法確保其安全無虞。學者仍需藉由其本職學能上的專業判斷加以分辨。

圖1 Think. Check. Attend Check List
資料來源:Think. Check. Attend。
參考文獻
  • Cress, P. E. (2017). Are predatory conferences the dark side of the open access movement?. Aesthetic Surgery Journal, Volume 37, Issue 6, 1 June 2017, Pages 734–738
  • Eaton, S. E. (2018). Avoiding Predatory Journals and Questionable Conferences: A Resource Guide. Calgary, Canada: University of Calgary.
延伸閱讀